開學首日,學生們紛紛回校上課。在海南昌江礦區(qū)中學,黎歌興趣班的孩子們正翹首以盼等待上課,這個暑期他們也沒閑著,時;氐綄W校集訓備賽,他們希望在比賽中展現(xiàn)黎族民歌的魅力,接好民族文化傳承的 “接力棒”。
在海南昌江礦區(qū)中學,黎歌興趣班的孩子們正在上課。記者 李昊 攝
“學生娃”唱響黎族民歌
“一織金鳳二織鸞\三織龍王住花村\四織魚蝦戲溪水\五織花神玩花園……”走進海南昌江礦區(qū)中學,一陣宛轉(zhuǎn)悠揚的民歌傳來,格外動人。
記者尋聲來到了學校音樂教室。簡樸的教室內(nèi),10來個女孩子穿著黎族服飾站成一排,歌聲清朗,笑容明媚,打破了歌詞語言的隔閡,感染了眾人。
休息間隙,其中一個女孩接受了采訪。她叫戴慈盈,今年16歲,正在讀高二,學習黎歌已有3年。
戴慈盈(左)與老師林敏麗走在校園。記者 李昊 攝
戴慈盈盤著頭發(fā),夸張的銀飾在頭上搖搖欲墜,她總是笑意盈盈,活潑的像一只百靈鳥,面對采訪,也顯現(xiàn)出與年齡不符的落落大方。
“黎歌包羅萬象,很多民歌都是有感而發(fā),音律古樸粗曠,曲調(diào)悠揚,朗朗上口!闭f到興頭上,戴慈盈莞爾一笑,唱了起來。
“撿螺去,撿螺嘿勒,帶妹去撿螺,妹不去就吃不到田螺哎勒。妹啊,快來撿,裝滿你的腰簍。等下我倆帶回家,放在土鍋煮哎勒。跟酒糟一起煮,好吃過酸蟹醬哎勒。”
在海南昌江礦區(qū)中學,黎歌興趣班的孩子們正在上課。記者 李昊 攝
“我唱的是黎族民歌《撿螺歌》,這是我外婆最喜歡聽的黎歌,我經(jīng)常唱給她聽。” 戴慈盈告訴記者,她的祖籍是江西,從小在外婆身邊長大。
“我的外婆是黎族人,喜歡聽黎歌,但是唱得不好,我當時就想學后唱給她聽。” 戴慈盈告訴記者,讀初三那年,她在學校元旦晚會上聽到黎歌便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不久就加入了學校的黎歌興趣班。
“我剛學會唱黎歌,就回去給外婆唱《撿螺歌》了,她聽到后特別開心!” 小姑娘直言,讓70歲高齡的外婆開心,是她學習黎歌的動力之一。
在海南昌江礦區(qū)中學,黎歌興趣班的孩子們正在上課。記者 李昊 攝
海南昌江礦區(qū)中學有一個黎歌興趣班,成員都是像戴慈盈一樣熱愛黎歌的學生。指導老師林敏麗是一位有著音樂夢的黎族教師。
“我是黎族人,但以前并不會唱黎歌。2014年,在機緣巧合之下,單位組織文藝匯演,領導讓我登臺唱黎歌,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的民族歌曲那么好聽。”林敏麗告訴記者,接觸黎歌后,她著迷般開始收集黎歌學習、演唱。
學習一段時間后,林敏麗發(fā)現(xiàn),自己作為一個黎族人,對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如果無人傳承、普及,那民族文化該如何延續(xù)?于是,2019年,林敏麗成為該校黎歌興趣班的老師,利用課余時間教孩子唱黎歌。
在海南昌江礦區(qū)中學,黎歌興趣班的孩子們正在上課。記者 李昊 攝
傳承黎族文化的興趣班
林敏麗告訴記者,起初自己學習黎歌困難重重——黎語都說不好,也沒有黎歌曲庫。為此,她主動跟學校申請培訓機會,特意向被譽為黎歌“百靈鳥”黃婷丹學習,并與搭檔董建忠配合,一個整理黎歌曲庫,一個登臺演唱。
“董老師教我唱黎歌,我就在曲譜上用諧音標記!睂W習了3-4天,林敏麗就能唱《撿螺歌》《守山蘭的阿哥》,這時,她才發(fā)現(xiàn)領略黎歌的魅力。
在海南昌江礦區(qū)中學,林敏麗與搭檔董建忠給黎歌興趣班的孩子們上課。記者 李昊 攝
黎族民歌是燦爛珍貴的文化瑰寶,黎族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作了浩如煙海的山歌。
2008年6月,黎族民歌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黎歌的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涉及歷史人文、風光景色、勞動生產(chǎn)、時政世態(tài)等內(nèi)容,主要有愛情歌、勞動歌、生活歌、故事歌等。
“黎族分哈、杞、潤、賽、美孚五大方言區(qū),每個方言區(qū)的民歌調(diào)式都有差別,昌江的黎歌與其他地方相比,尾調(diào)、音律也有差異。”談及黎歌傳承時,林敏麗向我們吐露心聲,“黎歌大多是黎族先民有感而發(fā),沒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如果不及時保留,黎歌可能面臨失傳!
每每想到黎歌的傳承,林敏麗都感到憂慮!拔蚁M芡ㄟ^興趣班傳授孩子們黎歌,讓我們的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為了吸引孩子們的興趣,林敏麗在課上主要傳授內(nèi)容積極向上、朗朗上口的民歌,如《撿螺歌》、《織錦歌》、《歡迎你到黎寨來》等。每天下午,林敏麗這個“孩子王”都跟孩子們講述黎族的神話故事、黎歌的知識點、唱法和技巧。
在林敏麗的努力下,目前興趣班有20余名學生,年紀從13歲至17歲不等。
看到孩子們愿意學習民族文化,林敏麗打心眼里高興,卻也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問題——黎歌培訓時間是下午6點至7點,而學生們7點上晚修,很多家長因此擔心興趣班“耽誤學習”。
在黎歌興趣班中,林敏麗發(fā)現(xiàn)了不少學習黎歌的“好苗子”,戴慈盈便是其中之一。她曾與戴慈盈父母交流,直言孩子是學習黎歌的好苗子,可以考慮“藝考”。
可是,理想與現(xiàn)實交錯,父母更愿意孩子專注學習,備戰(zhàn)高考,像多數(shù)人一樣報考大學的熱門專業(yè),畢業(yè)后“找個好工作”。
對此,戴慈盈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學習和興趣可以平衡,即使以后不讀這個專業(yè),也不會放棄這個愛好!
戴慈盈說,她還是希望以后參加藝考,學習民族聲樂,傳承黎族文化!拔蚁肟蓟乩霞业哪喜髮W,在更大的舞臺唱黎歌,畢業(yè)后像老師一樣成為一個傳承者,讓更多人因此了解海南,了解黎族文化。”對于未來,戴慈盈充滿期望和暢想。
民族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海南昌江礦區(qū)中學的黎歌興趣班,是昌江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的重要舉措,也是海南民族文化保護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昌江開拓創(chuàng)新民族教育,分別在昌江思源實驗學校、昌江民族中學、昌江礦區(qū)中學開設民族特色校本課程,如“竹竿舞”“黎錦技藝”“黎族民歌”等,學生在校即可學習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傳承要從娃娃抓起,隨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復興,對民族文化尋根問源是必然潮流與趨勢! 海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蔡葩表示,民歌是民間口頭文學的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
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刻不容緩。近年來,海南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不斷加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與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相繼出臺各類政策鼓勵民族文化傳承。
2019年,海南旅文廳就《海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并開展調(diào)研工作;保亭、白沙、陵水相繼出臺了當?shù)氐摹斗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條例》;今年5月12日,海南印發(fā)《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fā)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中指出,海南將通過健全黎錦技藝保護機制、開展傳承人研修培訓、支持高校開設民族織繡專業(yè)、開展“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推動黎錦文化與旅游融合發(fā)展、培育黎錦及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等方式,提升黎錦技藝保護發(fā)展水平,實現(xiàn)2023年,黎錦及周邊產(chǎn)品開發(fā)成為海南自貿(mào)港文化名片的目標。
首屆沙地軍話民歌文藝匯演晚會在昌江舉辦,民間藝人及群眾齊聚一堂,載歌載舞;海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七個一”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走近樂東;“黎風苗韻· 繡夢中國”海南瓊中黎苗文化時裝秀閃耀中國國際時裝周……海南各市縣多措并舉,力圖讓民族文化和非遺文化在新時代“活起來”,迸發(fā)燦爛光輝。
政府頂層設計規(guī)劃藍圖,民間協(xié)會行動助力。海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蔡葩介紹,去年以來,作為政府聯(lián)系民間力量的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就著力推廣民族文化進校園,先是與瓊臺師范學院共同組建海南崖州民歌文化研究中心,并與音樂研究領域的教授、專家對崖州民歌進行挖掘整理和教學;同時推動海南黎族音樂部落掛牌海南黎族音樂研創(chuàng)展演中心,建立少數(shù)民族音樂交流平臺,吸引年輕人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蔡葩透露,今年,該協(xié)會還將在條件成熟的市縣建立民間歌謠研究展演中心,加強與高校和中小學的合作,讓民歌進校園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推手。
“人們通過對民歌的關注,聆聽民間歌手唱原汁的民歌,體味它所傳達的強烈的情感信息,思考民歌中反映的生活態(tài)度,的確能喚醒人們對精神家園重建的渴望,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來源,堪稱民族文化的瑰寶! 蔡葩認為,文藝工作者一方面要挖掘民族文化,在民歌中汲取營養(yǎng),還要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為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新海南客戶端、 南海網(wǎng)、 南國都市報報道 蘇靚/文 李昊/圖
總策劃:韓潮光 羅建力
總監(jiān)制:胡續(xù)發(fā) 敖坤
策劃:劉仕利
編導:雷亞平
記者:蘇靚
攝像:李昊 曹志
剪輯:曹志 雷亞平
包裝:洪盛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