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陵水—正文 分享
“浪尖上的小學”破繭重生傳承陵水疍家文化
2021年09月10日 11:03  來源:新海南客戶端

  10、200、41、600。每次路過新村港,看到在洶涌海浪中突上突下?lián)u曳的小漁船,陵水新村鎮(zhèn)漁民小學52年來在校學生數(shù)量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在校長王謹珠腦海中。“這突上突下的小漁船就好似漁民小學的辦學史!庇|景生情的王謹珠向記者介紹漁民小學如何由“浪尖上的小學”一步步兌變成省級特色學校,將疍家漁歌引進校園,傳承疍家文化的歷程。

陵水新村漁民小學內(nèi)體現(xiàn)疍家文化的文創(chuàng)墻。記者 利聲富 攝

  “浪尖上的小學”開啟漁民子弟知識大門

  坐著老師搖曳的小船上學,在晃晃悠悠的漁船上讀書、寫字……這樣的情景,放在今天,許多人看來,很愜意、很詩意、甚至浪漫!暗菚r候卻是一種煎熬!爆F(xiàn)已退休、新村海上漁民流動小學(現(xiàn)陵水新村鎮(zhèn)漁民小學)第一任校長的李朝相指著幾張發(fā)黃的照片感慨萬千地說。

  在陵水新村港,生活著來自廣東、廣東、福建,以“舟楫為家”或者在海邊用竹子、木茅草棚居住的漁民被稱為疍家人。由于他們長年在海上捕魚為生,孩子們根本無法接受教育。

陵水新村海上流動小學上課情景。學校供圖

  “既然孩子們下不了船,就在船上教書吧!碑敃r的陵水新村公社把附近有點知識的青年和漁民召集在一起時,他們作出一個從此改變疍家漁民子女未來的決定。

  “1969年1月19日,陵水新村海上流動小學開學日,停泊在漁港內(nèi)的每艘漁船都掛滿了彩帶,漁民敲鑼打鼓,唱著漁歌,非常熱門!被叵肫甬敵蹰_學情況,李朝相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一樣。

  當時,聽說新村海上流動小學要開學后,李朝相當時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成為當時學校僅有的3名老師之一!澳菚r條件非常辛苦!崩畛嗾f,沒有課桌,他們就用船上木桶翻過來當課桌;沒有黑板,找來船上的木板豎起來就當黑板;沒有教材,老師們就自己編纂。

陵水新村海上流動小學上課情景。學校供圖

  李朝相說,每天東方剛露白時,老師們就劃著小舢板駛向各艘小漁船,孩子們早已背著書包站在自家漁船上等待。

  讓李朝相印象最深的是,由于當時的小漁船特別小,海浪又大,他們劃著小舢板穿梭在漁船間接孩子上學時,顛簸特別厲害。接完孩子,老師暈得直嘔吐,再加上用來上課的漁船晃悠不停,老師們幾乎是邊吐邊上課。

  由于船上是露天的,沒上一會課,大家都汗流浹背。“如果天氣太熱,大家就下海泡一會涼快就上來繼續(xù)上課!边@樣的場景,李朝相每天都遇到。

陵水新村海上流動小學老師劃船接學生上課情景。學校供圖

  但老師們沒有一句怨言,堅持給疍家漁民子女上課。同時,老師們還結(jié)合漁民長期出海的特點,編制本土教材,教孩子們?nèi)绾畏直骠~類,如何識別海上氣象情況等。新村海上流動小學這所“浪尖上的小學”開啟漁民子弟知識大門,最多時,有超過200名漁家子女在海上流動小學接受教育。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陵水新村鎮(zhèn)生活的疍家人也逐漸告別以船為家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海上流動小學也從海上轉(zhuǎn)到岸上。1978年9月,在海上堅持辦學9年后,學生們終于坐在水泥教室里上課,再也不用擔心日曬雨淋了。1986年,學校改名為陵水新村鎮(zhèn)漁民小學。

陵水新村海上流動小學老師劃船接學生上課情景。學校供圖

  破繭重生 從被撤并學校轉(zhuǎn)變?yōu)樘厣珜W校

  撤并,這是新村漁民小學現(xiàn)任校長王謹珠一生中無法忘懷的一個詞。

  2015年,當王謹珠從陵水新村中心小學教導崗位上到漁民小學當校長時,眼前的一切讓他頓時傻眼了:全校只有1至3年級,共41名學生,5名老師,再加上破舊的教室、雜草叢生的校園……“說真話,當時心里挺失落的。”王謹珠說。

  未想,更壞的消息還在后面。

  “你們學校學生太少了,撤并到新村中心小學!2016年,當陵水教育局相關領導告訴王謹珠這一消息時,王謹珠第一反應是,這是陵水唯一一所傳承疍家文化的學校,不能讓它就這樣沒了。

  王謹珠的想法與當時41名疍家學生家長想法不謀而合!靶iL,如果漁民小學沒了,恐怕以后孩子沒地方學習疍家文化了!41名家長向王謹珠投去急切的目光。

  “非常高興,經(jīng)過努力,傳承疍家文化的漁民小學得以保留下來!蓖踔斨檎f,他深知,如果不加強管理,提高教學質(zhì)量,漁民小學最后還是被撤并。于是,他狠抓教風、學風建設!3年打好基礎建設,5年成農(nóng)村示范學!,這是王謹珠給自己和全體老師立下的目標。

陵水新村漁民小學運動場。記者 利聲富 攝

  “漁民小學變了”,短短2年時間,陵水新村鎮(zhèn)的居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漁民小學往日熱鬧的瑯瑯讀書聲又回來了。于是,許多舍近求遠到其他學校讀書的孩子又回到漁民小學讀書。

  經(jīng)過2年的建設,2018年,新村漁民小學恢復了完全小學。只3年時間,漁民小學在校學生由41名增加至300多人。

  2021年1月,撤并又擺在王謹珠面前。但這一次,不是漁民小學被撤并,而是其他學校撤并到漁民小學。

  為更好地整合教育資源,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及家長對于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需求,陵水陸續(xù)進行布局調(diào)整。其中,將新村中心小學南灣分校合并到新村漁民小學。

  “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我們自身不發(fā)展,其他學校怎么撤并到我們學校?”王謹珠一句反問,也是新村漁民小學這幾年快速發(fā)展的最好佐證。

  9月9日,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wǎng)、南國都市報記者在陵水新村漁民小學看到,每間教室都配備多媒體設備,學生宿舍、食堂、電腦教室、美術室、音樂室、足球場、籃球場……學校的設備設施比較完善,成了一所省級特色學校!敖窈髮W校將投入大量資金加強信息技術教育,為學生的學習夯實硬件設施基礎,引導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愛好。”王謹珠介紹。

  目前,新村漁民小學共有600名學生,27名老師。一直以來,學校老師潛心教育教學,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孩子的天賦、天性和愛好興趣,采取不同類型的教育模式。此外,老師還加強感恩教育,經(jīng)常通過班級微信群提醒孩子們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例如打掃房間、洗碗等,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養(yǎng)成幫父母分擔的良好習慣。“新村漁民小學從一所面臨被撤并的學校一躍成為省級特色學校,接下來,我們的目標是省級規(guī)范化學校!蓖踔斨檎f。

  將疍家漁歌引進校園 將疍家文化傳承下去

  “疍家文化是漁民小學的根,絕不能丟!辈稍L中,王謹珠多次提及學校如何將疍家文化傳承下去。

  走進新村漁民小學,無論是校園內(nèi),還是教室里,走廊中,疍家文化元素隨處可見。

陵水新村漁民小學校園一角。記者 利聲富 攝

  學校大門兩側(cè)布置的文創(chuàng)墻,采用船形狀。第一面文創(chuàng)墻介紹疍家文化欄中,詳細介紹了疍家文化中的唱出獨特水鄉(xiāng)風情的咸水歌、疍家人的風俗文化、疍家人的語言、疍家服飾以及疍家婚禮的知識。同時,還有水上救援知識等。

  在課程設置上,學校經(jīng)常邀請蛋家漁歌老師李秋蘭等走進學校,教孩子們傳唱疍調(diào)。同時,為讓更多人的關注到疍家文化,李秋蘭還成立疍家文化傳播工作室。

  “陵水新村鎮(zhèn)漁民小學秉承歷史文化優(yōu)勢的同時,下一步疍家漁歌將走進校園,特別是隨著陵水黎族自治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習所投入使用,漁民小學將每周設置兩節(jié)課時,讓感興趣的孩子們學疍調(diào),傳承疍家文化!蓖踔斨檎f。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wǎng)、南囯都市報 記者 利聲富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