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正文 分享
漢學家史景遷去世:他在幽微之處展現(xiàn)中國歷史的深刻
2021年12月28日 08:36 來源:新京報

  漢學家史景遷去世:他在幽微之處展現(xiàn)中國歷史的深刻

  ■ 觀察家

  史景遷擅長用聚焦個體命運的敘述方式,揭開宏大中國歷史變遷的一角且文筆優(yōu)美,這使得他的著述讀起來充滿人情味與故事性。

  據(jù)新京報報道,著名歷史學家、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于當?shù)貢r間12月26日辭世,享年85歲。史景遷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時,從導師、明清史學家房兆楹那里收獲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意為“學習歷史、景仰司馬遷”。他被視為費正清之后第二代漢學家中的代表人物,與孔飛力、魏斐德并稱“美國漢學三杰”。

  小切口書寫“大歷史”

  史景遷1936年生于倫敦北郊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曾先后受教于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上世紀60年代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他完成了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轉(zhuǎn)向。他有兩個導師,一個是費正清最得意的學生芮瑪麗,另一個是明清史學家房兆楹。至于為什么要研究中國,史景遷曾表示:“因為中國歷史非常復雜。我熱愛歷史,喜歡人物,喜歡研究人物之間的關系!

  他的史學研究領域頗為寬廣,集人物、社會、政治和跨文化交流研究于一體,從不同角度展示中國歷史縱橫交錯的方方面面。他擅長用聚焦個體命運的敘述方式,揭開宏大中國歷史變遷的一角,并且文筆優(yōu)美。這使得他的著述讀起來充滿人情味與故事性。

  我們知道,由于史學界致力于將歷史學上升為一門科學,因而嚴格遵守史料的準確性和敘述歷史的客觀性,致使大部分史學著作都艱澀難懂。在這種學術寫作背景下,史景遷在史料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采用文學的敘事手法,大大增強了其史學著作的可讀性。這是非常難得的。

  無論是選題還是歷史書寫,史景遷都在努力通過對細小史料的挖掘與描寫來建構或揭示其主旨。從小的選題環(huán)節(jié)切入,一步步鋪陳編織渲染,最終形成宏大的歷史架構,這是史景遷著史的一大特色。

  他曾說,自己之所以經(jīng)常撰寫一些獨特的歷史題材,并不是心中預先有了一些理論與宏大設計,而是完全相反,他的頭腦中總是充滿著“暗示、圖像、場景與聲音”等細節(jié)。而一旦某種細節(jié)吸引了他要被確定為歷史題材時,那么之后他便沉醉于書寫“這些個別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相互影響,以及這些事物存在的整體歷史環(huán)境”。

  讓西方讀懂中國

  雖然史景遷的作品不乏對史料的尊重,但仍有不少人認為,其作品與“歷史小說”界限模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描述歷史的過程中,采用了“想象”這一為當代歷史學家所禁忌的手段來還原歷史。

  史景遷的想象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整合斷裂的資料,這一類想象多以可靠的史料為根基,串聯(lián)起史料中的“空白區(qū)域”;移情重演,以人類經(jīng)驗的相通性,對歷史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勾畫;敘述手法上的添枝加葉、烘托氣氛,增加作品的可讀性,史景遷作品中的想象主要是這一種,也是其作品最易引發(fā)爭議的地方。

  但這并不意味著史景遷的敘事歷史就是一種歷史小說,因為這與歷史小說的“想象”并不相同:其一,其講述的人物都真實存在過;其二,主要故事情節(jié)有資料支撐。這些想象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充分考慮讀者接受因素而加上的,其拉近了讀者與所述之事的距離,即使抽掉所有這些想象的細節(jié),也并不影響其對歷史的主要學術觀點。他運用歷史想象,只是為了在歷史學法度允許的范圍內(nèi)更好地描述事實。

  在研究與寫作中,史景遷亦傾力講述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作為一個在美國研究中國歷史的英國人,史景遷本就處于跨文化的語境中,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英語之外,他還通曉漢語、法語、意大利語和拉丁語等多種語言,這使得他的歷史作品充滿了跨文化交流的張力。

  在史景遷的妻子、同為歷史學家的金安平看來,丈夫的書之所以在西方受到歡迎,是因為“用美妙的文體提供了一種西方讀者讀得懂的方式”。在這個意義上,人們不難理解,史景遷在傳播中國歷史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對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的描寫,構成了一個豐滿真實、具有時代意義的中國。

  □趙清源(媒體人)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