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海南日報報道丨記者葉媛媛 李佳飛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這句出自古代“六尺巷”故事中的詩句,近日被定安縣龍門鎮(zhèn)大山村村民寫到了村舍的墻上。原來,當?shù)攸h委政府運用“六尺巷”智慧,成功化解了一起土地糾紛。
在農(nóng)村,涉及村民利益的土地糾紛,往往難以解決。在大山村,一莫姓村民和一倪姓村民,就曾為一塊面積不大的土地權(quán)屬問題爭吵不休。一家認為,這是自家祖宗地;另一家則表示,已經(jīng)購買了這塊地。雙方都認為地是自家的,但凡有一家在地里種了東西,很快就會被另一家拔掉。久而久之,這塊原本位置不錯的土地,竟成了雜草叢生的撂荒地!盀榱艘粔K地,鄰里間的情分都吵沒了!”周邊村民看在眼里,無奈又惋惜。
2021年9月,得知村里將啟動人居環(huán)境改造,莫、倪兩家人又爭執(zhí)起來,互不相讓!叭绻恢背诚氯ィ荒苁窃斐赏恋亻e置!贝笊酱妩h支部書記倪志堅說,當時,有村干部從實際出發(fā),提議把這塊長期存在爭議的撂荒地交給村集體開發(fā),當作村里的公共用地。
“剛聽到這個建議時,兩家人都火冒三丈。一家人質(zhì)問村干部‘土地的錢誰來賠’。另一家人則態(tài)度強硬,拒絕溝通!币晃淮迕窕貞浀。
面對困難,當?shù)攸h委政府沒有放棄,黨員干部們兩頭跑,對兩家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這些年你們兩家吵來吵去,有誰討到了好處?地沒討回來,身邊的朋友反而越來越少”“如果鄰里間一直吵架,又如何教導孩子相互謙讓”……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門,干部們不厭其煩地勸說,讓原本爭得面紅耳赤的兩家人,開始有些動搖。
“村里環(huán)境變好了,享福的還不是咱自己嗎”“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呀”……聽聞干部們的話,村民們也紛紛勸導。在大家的共同調(diào)解下,兩家人終于想通了:“這塊地利用好了,大家都能受益!”
隨后,這塊地被改造成小公園,并配套建設(shè)了公共停車場,成為村民游客觀光休閑的好去處。
看到變美的村莊,越來越多村民開始主動舍讓,為村集體騰挪出公共綠地:榕樹大觀、十姓公園、紅星廣場、七彩樂園……一塊塊綠地小公園,把整個村子點綴得溫馨而精致。
“古有‘六尺巷’,今有‘六分地’。學習古人的智慧,大家各讓三尺,問題就圓滿解決了。它啟示我們,在鄉(xiāng)村治理中,黨員干部不僅要勇挑重擔,開拓創(chuàng)新;還要充分調(diào)動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饼堥T鎮(zhèn)黨委書記蘇汝成感慨道。
不妨多一點鄉(xiāng)村“智”理
雜草叢生的撂荒地,變身景色宜人的廣場;延續(xù)多年的糾紛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齊心協(xié)力共建美好家園,這樣的喜人變化,就發(fā)生在定安縣龍門鎮(zhèn)大山村,讓人不由心生感慨。
眾所周知,土地紛爭是基層治理中的棘手問題,不少地方因為土地紛爭導致人際關(guān)系惡化的例子時有發(fā)生。大山村莫、倪兩家的爭議地塊也曾是個“死結(jié)”;鶎狱h員干部迎難而上,一次次登門拜訪、耐心勸解,終于讓雙方放下爭議,“讓出”地塊,共建公園綠地。多方共贏的局面很快產(chǎn)生良性互動,村民們展開“讓地行動”,村里廣場、樂園隨處可見,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好去處。如此一來,大山村不僅村容村貌得到改觀,鄉(xiāng)風鄉(xiāng)情也得到滋養(yǎng)。一出“讓地”,讓出了一片文明鄉(xiāng)風新天地。
大山村“讓地”一事,給了我們啟示。在基層治理中,一些問題多年懸而未決,既影響治理效能,也有損基層黨委政府公信力。當?shù)攸h員干部面對土地紛爭這個“老大難”問題,沒有因循舊制、放任不管,而是堅持溝通、獨辟蹊徑、尋求突破,體現(xiàn)出維護村民利益、堅持換位思考的可貴之處,以及創(chuàng)新治理方法的勇氣和智慧。
可見,鄉(xiāng)村治理要有“治”的本領(lǐng),更要有“智”的突破。面對錯綜復(fù)雜的基層矛盾,黨員干部要增強解決問題的緊迫感,勇挑重擔子,因地制宜,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同時要充分調(diào)動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從而助推基層治理整體提質(zhì),努力譜寫新時代鄉(xiāng)村善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