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蘭州5月19日電 (薛小瑞)在渭河流域的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這里出土的彩陶瓶飾紋有魚紋型、鳥紋型、蛙紋等,陶器的顏色主要以磚紅色為主,陶質細膩、硬度高,做工精細。
在當?shù),有一門手藝傳承了幾千年而沒有間斷。在武山縣洛門鎮(zhèn)趙碾村村民的手中,誕生了一件件樸素而實用的土陶器皿,這就是手工制陶技藝。
張元林、張彥林是堂兄弟,是趙碾村目前仍在制陶的藝人。從他們收集的來自本地古窯址的一些陶器殘片上可以看出,有類似石嶺下類型的變體鳥紋。
當?shù)氐乃渭腋G等古窯時至今日仍在發(fā)揮余熱。古窯址背靠的山間,沉積了大量優(yōu)質的紅黃黏土,非常適合制作陶器。圍著宋家窯走一遭,就會發(fā)現(xiàn)到處是陶器碎片,這也是趙碾村手工制陶技藝的歷史,上面留有當?shù)氐泥l(xiāng)土記憶。
“村里世世代代都有人制陶,85歲的父親也是自小就學會燒窯制陶!睆堅终f,這里有一層疊著一層的古窯址,積累著幾千年的歲月沉淀,還有細膩、純凈的紅黏土,是個適合制作陶器的地方。
張元林還說,趙碾村陶瓷以黑陶為主,黑陶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需要找土、曬土、碾末、備料等20道工序。制作一件成品陶器往往需10天左右,這樣燒出來的陶器具有黑如漆、明如鏡、硬如瓷、聲如磬四大特點。
建在古窯址上的一間土坯窯洞內(nèi),文化堆積層至今清晰可辨。張元林和張彥林將一塊偌大的黃泥團,放置水泥板上,用手不停地揉捏,泥土里的雜質被剔除后,制成的陶坯細膩平滑。
接著,他們將捏制好的黃泥團放置在轉動的陶車上,通過雙手的拿捏和控制,不到幾分鐘一個陶罐的泥坯便完成了。
如今的趙碾陶器主要以瓦盆、茶盞、陶碗、花盆等為主。但也由于手工制作陶器時間周期長、工序復雜、勞動強度大、收入低等原因,當?shù)卦S多年輕人不愿學藝,傳承千年的土法制陶技藝亦面臨后繼乏人的問題。
守望窯火幾十年,張家人還在堅守。“世代制陶的趙碾村,如今只剩下我們一家還在制陶,希望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睆埣倚值苷f。(完)
原標題:甘肅武山手工制陶人:守望窯火數(shù)十載 留住古老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