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為水稻大幅增產開辟了新途徑。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楊遠柱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從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起,中國雜交水稻已在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研究和推廣,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大家好!歡迎收看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我是中新社記者關紫文!鞍l(fā)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畢生的追求與夢想。自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以來,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全球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了研究和推廣,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今天,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將對話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楊遠柱,請他為我們解讀“東方魔稻”如何為世界糧食安全獻“糧”策。
楊總,您好!
楊遠柱:您好!
中新社記者:剛剛我們有說到,這個中國的雜交水稻是已經在全球的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了研究和推廣,那您能來跟我們介紹一下具體在海外的應用情況是怎樣的嗎?
楊遠柱:自上世紀70年代中國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并大面積推廣以來,中國政府和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對世界主要種稻國開展了一系列雜交水稻技術援助。上世紀90年代初,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fā)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zhàn)略措施。
目前,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至少在全球40多個國家開展試驗示范,其中有10多個國家進行了大面積推廣,年種植面積超過600萬公頃,一般產量比當?shù)爻R?guī)稻每公頃提高2噸。
美國是最早引進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的國家。1979年,美國圓環(huán)種子公司從中國引進3個雜交水稻品種進行試種,單產較美國的當?shù)仄贩N要增產165%至180%,被美國人驚呼為“東方魔稻”。次年,美國與中國簽訂雜交水稻制種技術轉讓協(xié)議,中國派出了專家到美國進行雜交水稻技術的指導,很快獲得成功。現(xiàn)在,美國雜交水稻種植比例近60%,也就是說年種植面積約60萬公頃;越南是最早直接應用中國雜交水稻的國家,最多時年種植面積超70萬公頃;巴基斯坦是雜交水稻發(fā)展最快的南亞國家,目前年種植面積超60萬公頃,占巴基斯坦水稻種植總面積的20%以上;1980年,印度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目前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330萬公頃,是除中國之外種植雜交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
中新社記者:那么咱們中國的雜交水稻“走出去”一共是分為了哪些階段?
楊遠柱: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那么第一個階段就是2007年以前,主要是“產品走出去”,就是我們的雜交水稻品種直接作為種子貿易出口,直接銷到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的種子公司;那么第二個階段是“雜交水稻研究的本地化”階段,中國種業(yè)企業(yè)和科研機構在海外設立雜交水稻研發(fā)中心,也就是育種站,面向目標國開展“本地化”的雜交水稻育種,培育出真正適合目標國推廣的雜交水稻品種;那么第三個就是剛剛起步的中國種業(yè)“對外投資”階段,中國種企與國外種企成立合資公司,加快海外雜交水稻的本地化制種、加快雜交水稻的產業(yè)化步伐。
中新社記者:那么這個雜交水稻在海外的推廣面臨一些怎樣的問題?中國有作哪些嘗試和努力嗎?
楊遠柱:個人認為主要有下面幾個問題、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的雜交水稻對南亞、東南亞等熱帶地區(qū)的一些細菌性病害以及稻飛虱抗性弱,直接出口到這些國家,那么在旱季的話還能夠勉強種植,那么到了雨季種植的風險比較大,而且我們中國雜交水稻在南亞生育期比當?shù)刂髟云贩N約短30天左右,產量優(yōu)勢很難發(fā)揮;第二個就是過去中國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大多數(shù)都屬于高肥高產品種,肥料利用率比較低。而東南亞、南亞以及非洲這些國家他們的稻田土壤比較瘠薄、施肥水平低,所以我們雜交稻的這個增產潛力難以發(fā)揮;第三個就是中國雜交水稻品種大多數(shù)直鏈淀粉含量偏低,米飯的黏性比較重,不適宜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這些習慣手抓飯的國家。
第二個方面就是中國種企總體實力不強。研發(fā)投入低、缺乏國際化研究人才,大多數(shù)種企沒有“本地化”研發(fā)的支撐,仍停留在初期的種子貿易階段。那么由于國內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成本逐年上漲,種子出口的利潤越來越低,單靠種子貿易出口的公司難以可持續(xù)發(fā)展。
那么再一個就是東南亞、南亞、非洲等不發(fā)達國家科學種田水平比較落后,不能做到良種良法,給我們的雜交水稻推廣也帶來了一定的障礙。
那么針對上述問題,中國作出了主要對應的措施:
一是我們確立雜交水稻走出去“研發(fā)先行”戰(zhàn)略。中國種企和科研院所陸續(xù)在目標國建立雜交水稻研發(fā)中心,也就稱為育種站,有針對性地開展雜交水稻“本地化”育種,重點解決品種的抗病蟲、抗倒、耐低肥等等性狀的改良,從根本上解決雜交水稻品種的生態(tài)適應性。如隆平高科,我們2007年開始在菲律賓、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及越南,設立海外雜交水稻研發(fā)中心,在海南我們是建立了一個三亞海外雜交水稻研發(fā)中心,統(tǒng)籌管理我們海外雜交水稻育種站。截至2021年,我們隆平高科在海外審定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已經達到31個,2021年我們在海外雜交水稻種子銷量超6800噸,銷售產品100%為本地自主研發(fā)的成果;中國水稻所目前在印尼、巴基斯坦也設立了雜交水稻研發(fā)中心,目前也取得了很好的進展。
那么第二個我們的措施是在目標國成立雜交水稻產業(yè)化公司,逐步實現(xiàn)生產本地化,大幅降低種子生產成本,提高企業(yè)效益。
那么第三是強化雜交水稻國際培訓。中國商務部、農業(yè)農村部、科技部都設立了雜交水稻國際培訓項目。隆平高科是商務部授予的首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援外培訓基地”,目前已經舉辦了100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100多個國家培訓近萬名農業(yè)官員、農技專家,為雜交水稻“走出去”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基礎。
中新社記者:有業(yè)內人士說到,咱們的雜交稻是中國最成功的利用國外種質資源的典范,應該如何來理解這樣一種說法?種質資源國際合作對于確保世界糧食安全有怎樣重要的意義?
楊遠柱:種質資源是育種創(chuàng)新的物質基礎,突破性新品種的育成,取決于育種家對優(yōu)良種質資源的發(fā)現(xiàn)與利用。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主要得益于“野敗”細胞質不育種質的發(fā)現(xiàn),和東南亞國家或地區(qū)恢復系種質的有效利用。
種質資源具有區(qū)域進化特性,特異性種質是一個地區(qū)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長期脅迫進化的結果,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很難擁有所有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種質資源。中國的雜交水稻經過半個多世紀發(fā)展,目前擁有世界最優(yōu)秀的雜交水稻種質資源,這些種質如果與東南亞、南亞地區(qū)的優(yōu)良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對加快海外雜交水稻品種培育,無疑會起到巨大促進作用。所以說,種質資源國際合作對于促進優(yōu)異種質資源的交流、優(yōu)異基因的挖掘和遺傳改良,加快突破性品種的培育,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新社記者:楊總,在您看來,中國雜交水稻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現(xiàn)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中國雜交水稻應該如何在其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展現(xiàn)更大的作為?
楊遠柱:我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利用水稻雜種優(yōu)勢來大幅提高水稻單產,解決十幾億中國人的溫飽問題,是袁隆平院士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初心與使命;第二是中國擁有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一大批優(yōu)秀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他們腳踏實地躬耕田野,致力于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才有了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的突破和成功;第三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雜交水稻研究開展了全國性的大協(xié)作、大會戰(zhàn),集中全國的優(yōu)勢力量,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與大面積應用,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這是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工作者對美國人萊斯特·布朗“誰來養(yǎng)活中國”疑問的最好回答!爸袊埻胙b中國糧,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這是中國領導人和全體人民對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和最大貢獻。處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面對“一帶一路”倡議給雜交水稻國際化帶來的新機遇,我們更有責任和擔當讓雜交水稻承擔更大的時代使命,為實現(xiàn)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而努力奮斗,為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貢獻中國力量,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中新社記者:非常感謝楊總來到我們中新社的東西問專訪,謝謝您。
楊遠柱:謝謝。
記者 傅煜 徐志雄 關紫文 長沙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