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識丁”的陶華碧是如何將“老干媽”做大做強成天下最好吃的辣椒醬的?這一民族工業(yè)品牌發(fā)展壯大了為何不尋求融資上市?……日前由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推出的財經作家周錫冰編著的《老干媽傳 ——陶碧華的傳奇人生》將為讀者揭開這些商業(yè)懸疑。
周錫冰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談及他編著這本書的初衷稱,接觸“老干媽”源于一個偶然的機會。1998年,一個遵義同鄉(xiāng)從貴州帶了幾瓶老干媽辣椒醬分享給在京的親友們,香飄四溢的家鄉(xiāng)香辣口感一下子征服了包括他在內的貴州人,從此他與老干媽辣椒醬結下了一段深深的情緣。
撰寫本書同樣源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幾年前,加拿大一家出版社向周錫冰約稿,邀他撰寫一本關于“老干媽”成功密碼的書稿。要知道老干媽辣椒醬擁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尤其是在華人華僑的社交圈子里青睞有加。
對此,周錫冰以企業(yè)家人類學的角度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民營企業(yè)家在改革開放大時代下創(chuàng)業(yè)的動機、時代背景、經營方略、品牌塑造,以及堅守匠人文化等諸多錨點,由此總結出他們成功的兩個條件——社會因素和企業(yè)家因素。
當改革開放的春雷響遍中華大地時,一個劃時代的春天來臨,對于第一代企業(yè)家的陶華碧來說,久旱如甘霖般地吸吮著中國改革開放所給予的營養(yǎng),為她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播散下希望的種子。
就陶華碧本人來說,她的創(chuàng)業(yè)無不充滿著辛酸。1989年,丈夫病故后,陶華碧最早開始售賣米豆腐維持生計。在這個營生中,陶華碧自己磨米豆腐漿,隨后通過多道工序做成米豆腐,最后才背著50多千克重的米豆腐去目的地售賣,甚至在搭公交車時被售票人員攆下車。
要強的性格促使陶華碧獨自面對困難,通過自己的雙手,精心研制辣椒醬,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都親力親為。正是尋求生存萌生創(chuàng)業(yè)想法,讓老干媽辣椒醬越走越遠,在不經意中撬開了一個巨大的、辣椒醬冷門市場。
其后,在陶華碧的經營和管理下,老干媽辣椒醬開始走出貴州,南下廣東,北上北京等地,甚至走出國門,成為華人必備的調味品和對家鄉(xiāng)的寄托。
為了撰寫《老干媽傳》,周錫冰曾三次參觀“老干媽”在貴陽的公司。“我在遵義的老家與陶華碧的老家相距40公里,我知道辣椒醬的制作方法,更知道貴州匠人的一些產品特征。因為我父親是鐵匠,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們那一代匠人共同的特征就是對產品材料把控異常的嚴格,因為他們考慮的重點就是回頭客。”
周錫冰還表示,出生在貴州山區(qū)的陶華碧因為家庭貧困,沒有上過學。她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所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地把辣椒醬的口味做好做精致,在口感方面下苦功夫,堅持專業(yè)化,對產品本身進行深耕,對產品原材料嚴格把控,甚至做到了寧愿停工也要堅持使用合格的原材料。這對當下中國的食品安全做了一個示范。
在企業(yè)經營管理方面,陶華碧始終強調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情,這樣可以避免企業(yè)盲目并購和邊界擴張,導致企業(yè)自身的現(xiàn)金流斷裂,陷入巨大的經濟危機中。對于資本運作,陶華碧曾直言:“一上市,就可能傾家蕩產。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我才不干呢!
周錫冰發(fā)現(xiàn),日本、德國的一些企業(yè)、百年老店也有陶華碧的這種做法,始終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避免了企業(yè)應收賬款過多,導致企業(yè)無法正常經營的可能。
對此,在本書中,周錫冰除了介紹陶華碧的人生經歷之外,還濃墨重彩地剖析了她的經營管理策略?梢钥隙ǖ卣f,陶華碧這些經營策略,并無過多的概念和花樣。本書從多個角度剖析了“老干媽”的長贏基因,以及“不貸款、不融資、不上市”的長遠目光等。
文/本報記者 張恩杰
原標題:天下最好吃的辣椒醬如何選材?揭開“老干媽”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