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廣東衛(wèi)視熱播的電視劇《我們這十年》分為《一日三餐》《心之所向》《礪劍》《熱愛》《未來已來》《理想生活》《前海》《沙漠之光》《西鄉(xiāng)明月》《唐宮夜宴》《堅持》十一個單元。其中,《前!穯卧曰浉郯拇鬄硡^(qū)建設為切口,講述香港青年葉舟(林一飾)被廣東前海夢工場蓬勃的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吸引而來,項海(黃志忠飾)發(fā)揮夢工場公益項目市場化的優(yōu)勢,支持葉舟攻堅克難,堅持創(chuàng)業(yè)理想的故事。近日,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前!穯卧膶а輨⒀┧桑犓窒韯〖缓蠊适潞蛣(chuàng)作中的所思所感。
幕后
在深圳佛山攝制,還原大灣區(qū)創(chuàng)業(yè)熱潮
羊城晚報:要展示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建設,可供選擇的題材很多,《前!窞楹螘劢瓜愀矍嗄陝(chuàng)業(yè)的主題?
劉雪松:這和創(chuàng)作初衷有關。今年恰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如果能在這個節(jié)點上,創(chuàng)作一個香港青年在深圳創(chuàng)業(yè)并取得成績的作品,很有意義。所以,我們就選擇了香港青年作為這個單元的主角。
羊城晚報:故事是以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為背景的,它在劇中的還原度有多高?
劉雪松:拍攝前,我們用了三天時間到夢工場采景,對場景進行細分,最后決定創(chuàng)業(yè)部分100%在夢工場中取景,所有主場景,包括辦公室、會議室,戲里的小超市,都是夢工場中的實景。
羊城晚報:香港部分的場景又是如何拍攝的?
劉雪松:香港部分的拍攝,確實是一個難題。《前!穯卧恼麄拍攝周期只有12到13天,劇情先是展現(xiàn)1997年的香港,隨后要快速“翻景”到現(xiàn)在的香港,場景還原難度非常大。美術道具組的工作人員克服了臺風、暴雨等天氣,在有限的時間和財力里盡了最大的努力,在佛山完成了搭景置景的工作。
羊城晚報:具體怎么做到的,能展開講講嗎?
劉雪松:開機前要有精確的計算和判斷。比如,要明確鏡頭從一個窗戶透出去,能帶到多大面積的景,然后美術道具組就只做這一小塊。不僅是我,攝影指導、視覺導演、美術指導,全部到現(xiàn)場一線辦公,現(xiàn)場直接拿出分鏡頭拍攝方案來。這能夠讓我們不做無用功,心中有數(shù)。
另外,景不僅要做,還要做得真。比如,在做街景時,香港柏油路上標志性的黃色地標線和特色鐵欄桿等細節(jié),都要還原。雖然大家會辛苦一點,但呈現(xiàn)在畫面上會非常耐看,這種付出是值得的。
羊城晚報:除了細化分鏡頭、精確置景,前期還有哪些重點工作?
劉雪松:劇本!開機之前,編劇已在夢工場進行了將近四個月的采訪與采風工作,整理了近5萬字的文字資料,第一稿劇本是很扎實的。但這個單元只有四集,體量特別小,我們要濃縮和精簡,把故事講明白,這是第一位的,之后再追求“講精彩”。另外,如何控制預算,把錢花在刀刃上;兩次勞神費力的大轉(zhuǎn)場如何調(diào)度……作為導演,一定要站在多個角度上,對整個拍攝做出精密的規(guī)劃。
演員
羅嘉良成粵語指導,柯藍突破形象
羊城晚報:《前海》中粵語對白不少,大灣區(qū)的觀眾們看了會很親切。
劉雪松:是的,我們堅持香港角色用粵語完成表演,他們到內(nèi)地之后說的也是粵語腔的普通話,而不是突然出現(xiàn)一口地道的普通話,這些細節(jié)我們很注意。羅嘉良老師是我們劇組的“粵語大咖”,香港市民慣用的俚語、土語他都會?滤{老師也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她也全用自己的原聲。另外,我們的編劇團隊全程都在現(xiàn)場,其中,青年編劇王瀚笛是廣州人,他的粵語不錯,能夠起到橋梁作用,保證劇中粵語臺詞遣詞用句足夠地道。
羊城晚報:時間緊,任務重,拍攝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劉雪松:演員檔期是最大的困難。演員統(tǒng)籌談好了很多適合演葉爸葉媽的香港演員,但都因為疫情和檔期的原因定不下來。離開機還有兩三天,飾演葉父葉母的演員都還沒著落,而且由于場景的原因,我們開機第一天就要拍葉父葉母的戲,真的是焦頭爛額。這時,我們突然了解到羅嘉良老師早已定居北京,他從年齡到演技都很匹配葉爸一角。他也非常愿意參與這么一個很有意義的作品,太好了!
羊城晚報:那又是怎么找到柯藍的呢?葉母一角很突破她以往的熒屏形象。
劉雪松:是的,很大突破。我跟柯藍老師合作過《急診科醫(yī)生》,她在里面飾演一個一絲不茍、很有范兒的律師,之前她演的也多是正氣十足的角色。這次要演葉母這么一個煙火氣十足的角色,我還是提著心的。沒想到,柯藍搖著小扇子扇著風,把一個喋喋不休、愛子心切的母親演出了一種恰到好處的喜感,這實在是一個驚喜,說明了一個好演員的可塑性。
舉薦人的功勞要歸志忠哥,當時找不到人,他就給我出了主意,說“找柯藍,她曾經(jīng)做過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主持人”。
羊城晚報:扮演葉舟的林一非常年輕,之前沒有演過主旋律劇。而且一個北方人來演一個香港青年,您與他合作時有顧慮嗎?
劉雪松:坦白說,我有過顧慮。我參與過一些年輕化作品的拍攝,知道林一,但沒合作過,對他個人的能力,我心里沒底。當初我也提出過,“如果真的一點都不合適,我們是否有調(diào)整的空間?”這是我作為一個導演,本著對作品負責的發(fā)心提出的疑問。
不過,我覺得他的形象氣質(zhì)是貼合角色的。另外,優(yōu)質(zhì)的年輕演員能夠幫助創(chuàng)作者,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來觀看主旋律題材作品。
羊城晚報:那實際合作下來,林一是否讓您滿意?
劉雪松:拍攝第一天,我就感覺到林一這個孩子的責任心。他不僅劇本讀得滾瓜爛熟,還在一旁做滿了功課。他在現(xiàn)場總是安安靜靜的,如果柯藍和羅嘉良老師來了,他就會向他們請教粵語發(fā)音。盡管他的角色是后期配音的,但林一也想盡量保證口型一致。所以,拍攝現(xiàn)場就出現(xiàn)了“一家三口在一起研究粵語臺詞”的其樂融融的畫面。
殺青離組時,林一跟我說他在劇組里吸收了很多營養(yǎng),學習到很多東西,希望以后能多參與。我鼓勵他:“林一,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夢想,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演員!
羊城晚報:您此前跟黃志忠老師因《掃黑之拂曉行動》合作過,此次又邀他出演項海一角,是看中了他身上的哪些特質(zhì)?
劉雪松:首先,我們合作得非常愉快,他是一個渾身上下都帶勁兒的人,我就想找一個渾身上下帶勁兒的項海!《前!纷詈笪矣幸粋小設計,項海在葉舟身后托住他,讓他小心點。這是一個讓人放心把后背交給他的男人。生活里,志忠也是這樣的,腰板永遠挺直,勁兒永遠是正的,而且不裝,里里外外透著真誠。這就是我想要的項海。
寄語
年輕人一定要有夢想,要敢于追夢
羊城晚報:雖然只有四集體量,但《前!返膬(nèi)容很豐富,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起伏、父母親情以及人生態(tài)度等元素都有。為何要做這么多加法?
劉雪松:我覺得主旋律題材也好,其他影視劇也好,寫人是第一位的,而且家庭對于中國人來說很重要,中國人是離不開親情的。所以,不能把葉舟當成一個孤立的角色來塑造,要賦予他情感,要賦予他人物關系,賦予他挫折困難……
羊城晚報:所以,創(chuàng)作上沒有因為體量的限制,就降低要求。
劉雪松:對,細枝末節(jié)可以拿掉,但該有血肉的一定要有,我們要努力呈現(xiàn)出一個相對豐富的形象。作為創(chuàng)作者,要對得起信賴你的出品方、制片方,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藝術良心。
羊城晚報:《前!肺猜暎~舟并未獲得成功,而是邁向新一輪創(chuàng)業(yè),這個結(jié)局有何用意?
劉雪松:四集的體量無法承載一個年輕人從創(chuàng)業(yè)伊始到獲得成功的全過程,這是我們在開機之前就明確的事情,所以我們讓故事戛然而止在葉舟前進的路上——他可能還沒有收獲成功,但是他“上路”了。我覺得這也符合大灣區(qū)創(chuàng)業(yè)的現(xiàn)實——“扶上馬送一程”,盡管沒人可以保證你一定成功,但大家會全力以赴地幫助你。
另外,比起成功,葉舟的成長更可貴,他從一開始的惶恐莽撞、單槍匹馬、遇到困難就想退縮,到后來不僅有了一幫志同道合的伙伴,還能坦然面對新挑戰(zhàn)。盡管葉舟在《前!方Y(jié)局的時候還沒成功,但觀眾看了這個劇,會相信他就算沒有獲得創(chuàng)業(yè)成功,也一定能活成一個成功的人。事不一定成,但人一定成。
羊城晚報:如何理解葉舟和項海這兩個人物的關系?
劉雪松:提到葉舟這個名字,我會聯(lián)想到“一葉輕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人如其名,縱使前進路上有困難、有反對、有不理解,但他都可以渡過。項海對于葉舟來說,像父親、像大哥又是朋友,他代表一種包容和愛,可以把項海理解為托著這一葉輕舟過萬重山的水。這兩個名字都是編劇起的,但我是這么解讀的。
另外,項海跟葉舟是共融共通、互相幫助的。年輕時創(chuàng)業(yè)遇挫,壯志未酬,但項海的內(nèi)心依然有一片大海,他還想去折騰折騰。葉舟帶來的激情和一往無前的闖勁,又一次激發(fā)了項海內(nèi)心的熱情,他們團結(jié)在一起,互相啟發(fā),互相幫著一起往前走。
羊城晚報:對于這類主旋律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能否分享下你的心得感悟呢?
劉雪松:“說人話,別端著,要有趣”,我在開機籌備會上就講了這九個字。我們不要光喊口號,而要讓故事生動活潑,讓觀眾愛看。
羊城晚報:你希望觀眾從《前!奉I會到些什么?
劉雪松:通過《前海》這個單元,我希望父母多給自己的孩子一些信任和支持。我希望年輕人一定要有夢想,敢于追夢。有一句話叫“伸手摘星,縱然你不得,至少也不會滿手污泥”。一旦你有夢想,你就要使勁地伸手夠,也許不會成功,但一定要堅持,這是我想表達的。
記者 艾修煜 黃穎琳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