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正文
分享到:
以景為名 有詩有情
2023年12月04日 16:03 來源:海南日報
三亞天涯海角景區(qū),游客在天涯石前觀光游玩。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三亞天涯海角景區(qū),游客在天涯石前觀光游玩。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 楊江波

  一個地名,能承載歷史文化,甚至能反映地理風貌、風光景致,折射當地歷史變遷。在海南,就有不少地方以景為名,一窺這些景物地名,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與人文,可以看到過往的風景。

  顏塘漾月

  一輪明月漾顏塘

  在儋州洋浦有兩個村名頗有詩意的村莊——顏塘村和漾月村。這兩個村莊的村名因何得來,這得從舊“儋州八景”說起。

  “顏塘漾月”命名于明代,是舊“儋州八景”之一。民國《儋縣志》記載:“顏塘漾月,在登龍里漾月村之前。每當月照塘中,波光蕩漾,水光月光,如金銀宮闕在目前焉。前清舉人、學正文冠斗有詩云:‘半畝方塘一曲灣,溶溶明月韞其間。塘分月色凝冰片,月蕩塘波盥玉顏。皓月映塘塘燦爛,寒塘泛月月回環(huán)。等閑對面嫦娥語,引上蟾宮把桂扳!

  古時顏塘是一處不大的水塘,但卻是賞月好場所,明清時期多任儋州知州都曾留下描寫“顏塘漾月”的詩作。明代嘉靖初年出任儋州知州的蕭弘魯有詩作《題儋八景》,其中有描寫“顏塘漾月”的詩句:“爰有方塘一畝寬,風恬水活月澄盤。主人夜寂尋真樂,須認當年一個顏。”

  明代萬歷年間儋州知州曾邦泰也有描寫“顏塘漾月”的詩作:“清漢霏微月,方塘淡蕩風。風行水上下,月逐波玲瓏。吠蛤時窺白,魚游小吸紅。寒光與流越,豈在影相同。”

  到了清代,“顏塘漾月”景美依舊。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出任儋州知州的韓祐作“儋州八景”詩,其中有《顏塘漾月》,詩句如下:“一輪明月漾顏塘,秋水涵珠夜吐光。能使坡仙浮桂棹,堪招太白泛霞觴。金風細細金波燦,玉魄盈盈玉露香。擬似廉泉清且潔,政余盡可浣詩腸!

  在顏塘旁邊有兩個古村,相傳都建村于宋代時期。這兩個村莊近水樓臺先得月,先后因“顏塘漾月”景色而改名為顏塘村、漾月村,這兩個充滿詩意的村名由此而來。

  晚翠

  其色入晚而彌翠

  儋州光村鎮(zhèn)有一個晚翠村,此村的村名也與景色有關。民國《儋縣志》有記載:“松林晚翠,在喬松里。舊多松樹,其色入晚而彌翠!薄八闪帧奔此闪謳X,因多松林而得名,此山古代又稱為“儋耳山”,歷史上赫赫有名。蘇東坡有詩《儋耳山》:“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傍石,盡是補天余!彼闪謳X并不高聳,但在大文豪蘇東坡眼中,卻是“他山總不如”,有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意味。

  “松林晚翠”即松林嶺入晚時分青翠的景色,是舊“儋州八景”之一。韓祐有描寫“松林晚翠”的詩句:“秀郁松林曲徑幽,晴空返照翠華浮。樵歌高唱斜擔雨,牧笛橫吹倒跨牛。漫謂石巖堪避暑,須知草木不驚秋。白衣獨坐無拘系,眼界長青歲月悠。”

  清乾隆七年(1742年)任儋州知州的伍斯也有描寫“松林晚翠”的詩句:“東嶺遙看積翠深,眾松郁郁共成林。涼風乍拂清濤卷,夕照將殘碧靄沈。春氣猶能標秀色,歲寒還是抱貞心。固知此地無霜雪,霜雪頻經了不侵!

  新中國成立前夕,晚翠村先祖遷居此地立村,因村莊坐落于松林嶺旁邊,而“松林晚翠”成名已久,村中的有識之士便取“晚翠”為村名。

  鏡湖

  芙蓉寫照空中鏡

  鏡湖村,位于樂東九所鎮(zhèn),此村舊名芒坡村,坐落在鏡湖之畔,古往今來因風景優(yōu)美而備受關注。鏡湖曾又名“抱旺塘”,因湖面似明鏡而得名“鏡湖”。清朝咸豐年間,崖州舉人吉大文將鏡湖之景命名為“鏡湖秋月”。

  古代崖州地區(qū)風景如畫,山海湖泊佳景極多,鏡湖被評為“崖州八景”之一,可見其景色之美。關于鏡湖的舊時風景,清光緒《崖州志》如此記載:“抱旺塘,即鏡湖,城西八十里。廣袤三里許,匯潴眾流,引溉田千余畝。湖邊林巒蒼翠,遙望如圖畫。當月夜,金光瀲滟,晶瑩如鏡。州人吉大文列入新八景,顏曰‘鏡湖秋月’。”

  吉大文將鏡湖列為“崖州新八景”之一,同時作詠贊鏡湖景色之詩《鏡湖秋月》:“云氣天光淡入秋,大湖明月浸波流。芙蓉寫照空中鏡,桂魄生香水上樓。長笛客聲飛鳥渡,短蓑人影釣魚舟。歸時擬向君王乞,一曲清歌徹夜游。”

  鏡湖的名聲,隨著“崖州八景”以及諸多詠贊鏡湖的詩詞傳播開來,后來,湖畔村莊芒坡村自然而然地改名為“鏡湖村”。

  塔洋

  奎塔插天連中第

  在瓊海東北部,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塔洋鎮(zhèn)。塔洋古稱“端趙都”,因境內有著名的風景“端山趙水”而得名。元代末年,塔洋被辟為會同縣治,此后在明、清時期長時間都是縣治。

  “聚奎塔”是塔洋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鎮(zhèn)名與此古塔有關。清乾隆《會同縣志》記載:“聚奎塔,在縣西南半里,即縣治八景之一。萬歷乙已,知縣盧章創(chuàng)建,自夏迄冬告成。先是,知縣夢一青衣者名霄維,躡塔頂吟曰‘奎塔插天連中第’,因名聚奎塔。”

  “奎塔凌霄”為“會同八景”之一,此處的“奎塔”,所指正是“聚奎塔”。明代海南名士王弘誨有詩《奎塔凌霄》:“七級浮屠快一登,五都云物擁雕陵。巍峨上界占奎聚,縹緲中天步月升。望氣幾人逄尹喜,傳經此日愧盧能。從君一叩西來意,苦海何年訂上乘!

  清代時期任會同知縣的江秋也有同題詩:“仙人已杳盧君去,一塔孤撐古寺中。題雁有梯云路近,搏鵬無水璧橋通。秀連銀漢秋容白,影射花城夕照紅。競說分星躔婺女,文峰名義又殊同!

  “塔洋”之名始見于1958年,稱“塔洋公社”,后來塔洋設區(qū)、鎮(zhèn),都沿用此名。那么,“塔洋”之名因何而來?因聚奎塔這一景物古今聞名,所以人們便取了“塔”字為地方名稱,同時因此地有大片田垟,在命名時人們加上“垟”的諧音字“洋”,“塔洋”由此得來。

  天涯

  麓有巨石名“天涯”

  天涯區(qū)是一個新設的區(qū),位于三亞中西部,境內有鼎鼎大名的天涯海角風景區(qū)。“天涯”之名,來自“天涯海角”,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間命名的“天涯石”。

  光緒《崖州志》有記載:“下馬嶺,城東六十里。斜峙海灣,有一徑可通行人。亂石棋布,潮長即不能往來。為州治東路第二重關隘,有汛駐防。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間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大字于上。今通名此地為天涯!

  清雍正五年(1727年),崖州知州程哲在下馬嶺麓海中一巨石刻“天涯”,是為“天涯石”。因為“天涯石”的存在,清末時這一處海濱風景已通名為“天涯”。

  在看似簡單的地名背后,往往蘊藏著豐富的風土民情和古今史證。追溯這些地名的由來與淵源,可見當地深藏的人文和歷史,可見詩情畫意的舊時風景。

編輯:陳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