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室工作臺上擺放著需要修復的古籍。
在海南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室,歷史的塵埃被輕輕拂去,時光的裂痕在這位年輕的“95后”古籍修復師邱雪純的指尖下緩緩愈合。她是古籍的守護者,也是時間的織夢人。
邱雪純說:“古籍修復,需要的是耐心、細致與熱愛。”她的眼中閃爍著對這份工作的敬畏與熱愛。
海南省圖書館十余年的資深古籍修復師、“南海工匠”黃文鋒是邱雪純的師傅,也是她在這條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看著邱雪純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手,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古籍修復師,心中滿是自豪。他深知古籍修復這項工作的艱辛與冷門,但他更知道,這項傳統(tǒng)技藝需要有人傳承,需要有人繼續(xù)堅守下去。
□本報記者 吳雨倩/文 楊鶴/圖
5月8日,在海南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室,“95后”古籍修復師邱雪純正在進行古籍修復。
A 從最初的好奇已變?yōu)橐环菔姑?/strong>
案板上,一本名為《增廣驗方新編》的古籍靜靜地躺著,它破損不堪,如同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書頁泛黃,蟲蛀的痕跡密密麻麻,如同一張張細密的“紙網(wǎng)”,將原本的文字與圖畫牢牢困住。書頁之間還相互粘連,難以分開,仿佛是一段段糾纏不清的往事。
邱雪純輕輕地拿起鑷子,小心翼翼地撥弄著這些破損的紙張。她的動作輕柔而精準,仿佛是在為古籍進行一次“植皮手術(shù)”。她用薄如蟬翼的綿紙,精心修補著古籍的每一處“傷口”。
修復工作雖然復雜繁瑣,但每次與古籍打交道,邱雪純就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個奇妙又神秘的世界。這是一項需要耐心和細致的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從對紙張的無損檢測,到制訂完整的修復方案,再到逐頁清洗殺菌、尋找匹配的修補原材料,每一步都需要她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去完成。在修補階段,邱雪純更是小心翼翼,采用濕補、加固等技法,讓修補部分與原頁融為一體。補在蟲洞上的補紙,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能厚也不能薄,以保證頁面厚度的均勻。在她看來,最大程度恢復書籍的原貌,讓它能夠更長久地被保存、傳承下去,是古籍修復師的責任。
修復工作完成后,古籍將被重新裝訂成冊并入庫?粗切┰(jīng)殘破不堪的古籍在自己的手中得以保存下去,邱雪純的心中充滿了滿足和自豪。
談起成為古籍修復師的初衷,這位并非科班出身的年輕女子笑著說,起初的好奇,如今已化作一份深深的使命和責任。
時間回溯到2018年,那時的邱雪純還是一個對古籍修復充滿好奇的大學生。她的家人帶著年代久遠的家譜和地契來到省圖書館,希望找到黃文鋒老師進行修復。那些書籍皺皺巴巴,破損嚴重,蟲蛀的痕跡觸目驚心。然而,經(jīng)過一個月的修復工作,這些承載著家族的記憶的書籍在黃文鋒老師的手中重獲新生。
那一刻,邱雪純被深深地震撼了。她看到了古籍修復師的神奇力量,也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重要性。
在海南省圖書館古籍特藏室,邱雪純正在查看整理藏書。
B 用熱忱守護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有人說,古籍修復是一門為了“記憶”而堅守的技藝。三年來,邱雪純已經(jīng)獨立完成了《王氏家乘第三四冊》《潘秀元反親劇本》《春秋左傳》《醫(yī)林指月》等七冊古籍的修復工作。
談及工作三年來最為印象深刻的事情,邱雪純思緒回到了那個與一本清末文人手抄筆記相遇的日子。
“那是一本破損嚴重的古籍!鼻裱┘兓貞,“紙張泛黃,蟲蛀的痕跡密布,頁面幾乎成了碎片。然而,當我輕輕展開它時,那規(guī)整的字體卻令我震撼不已!蹦亲煮w,仿佛有生命一般,躍然紙上,散發(fā)著一種獨特的魅力。
在細細研讀這本古籍的內(nèi)容后她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記錄著臣子諫言的古籍。那些諫言,或直言不諱,或委婉含蓄,文字間充滿了智慧與勇氣,透露出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深憂慮與責任。
“在修復中,我仿佛與那位清末文人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邱雪純說,“我能感受到他的憂國憂民之情,也能體會到他對于文字的熱愛與敬畏!边@種感受,讓邱雪純更加堅定了自己作為古籍修復師的使命與責任。
然而修復這本古籍的過程并不輕松,邱雪純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清洗、殺菌、修補、壓平等。但是,她從未感到疲憊或厭倦。她知道,自己的工作能讓這本古籍得以重見天日,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它的價值與魅力,也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邱雪純表示,古籍修復工作看似枯燥,還有些傷頸椎,但這樣一份工作對古籍修復師而言,充滿了樂趣。每天開卷都是在與古人交流、與古典文化親密接觸,不僅熟練了修復技藝,也品出很多人生感悟。
邱雪純查看需要修復的古籍。
C 古籍修復隊伍有了年輕面孔
在古籍修復的世界里,黃文鋒是一位資深的修復師,也是一位對學徒諄諄教誨的嚴師,更是一位對傳統(tǒng)文化充滿熱情的守護者。
如何讓被修復的古籍盡量保持原來的舊貌,其中很有門道。“修舊如舊就是保留古籍的原本特色、原始裝幀和最少的干預。”此時的黃文鋒正專注于一部特殊的古籍——《杜氏族譜》。這部族譜是清末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續(xù)修的,承載著杜氏家族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然而,由于保管不當,這部族譜的卷首出現(xiàn)了蟲蛀、絮化、撕裂、斷線、開口等多種破損類型。
黃文鋒小心翼翼地從抽屜中取出這部族譜,心中充滿了敬畏之情。他說:“必須謹慎,想好了再動手。盡量做到最少干預,修舊如舊,避免對古籍造成再次傷害!
黃文鋒詳細解釋了修復的過程。首先,他會對書頁進行清洗和除菌,確保修復環(huán)境的衛(wèi)生。接著,針對蟲蛀和絮化的部分,他會使用專門的工具和技術(shù)進行修補和加固,確保書頁的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對于撕裂、斷線和開口等破損類型,他則會采用更為精細的修復手法,如使用細線縫合、粘貼紙片等,使書頁恢復原樣。
在海南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室,陳列著各類修復工具。
當談及徒弟邱雪純時,黃文鋒的臉上洋溢著贊賞和驕傲!斑@個地方修復得很好!秉S文鋒拿起邱雪純修復的古籍,指著其中一處精心修補的部分說道,語氣中充滿了對邱雪純技藝的肯定與認可。
“非常高興古籍修復這項傳統(tǒng)技藝有了年輕的傳承者。”談到年輕人愿意學習古籍修復這門技藝,黃文鋒更是感到欣慰!昂D鲜〔┪镳^也有年輕的學員正跟著我學習修復古籍,”他表示,傳統(tǒng)文化需要傳承,傳統(tǒng)技藝也需要傳習。這些年輕人不僅有著對古籍修復的熱情和興趣,更有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和尊重。他們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這門技藝,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jù)了解,我國于2007年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各大圖書館在修復保護、數(shù)字化、整理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而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是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據(jù)統(tǒng)計,全國公立博物館、圖書館館藏古籍超過3000萬冊,其中有超過千萬冊殘破嚴重,古籍修復工作任重道遠。
黃文鋒表示:“以現(xiàn)在的修復師數(shù)量,可能幾代人都修不完這么多的書。”然而,他堅信,修復工作雖然小眾且冷門,好在一直有人堅守和傳承,從未間斷。只要有人愿意付出努力和時間,這些珍貴的古籍就能夠得到修復和保護。
原標題:海南“95后”古籍修復師勵志傳承傳統(tǒng)技藝 為“記憶”而堅守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