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海南新聞專題—正文
分享到:
項目創(chuàng)新、保障服務……來看運動會的"變"與"不變"
2024年10月28日 09:13 來源:海南日報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范平昕 黃媛艷

  11月22日,第十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運動會)將在三亞開幕。這場民族團結(jié)的盛會和群眾體育的盛會,在歲月的長河中既有著一脈相承的堅守,又呈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變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出新貢獻。

  與時俱進的項目創(chuàng)新

  10月27日,攀椰競速項目封閉訓練場內(nèi),運動員一個箭步躍起,雙手緊抱樹干、雙腿用力一蹬,整個身體便開始向上攀爬,每一次沉穩(wěn)有力的抓握、每一次靈巧有方的蹬腿,都朝著“椰樹之巔”前進。

  抵達三亞訓練場地已有一周,海南代表隊隊員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封閉式訓練!斑@是攀椰競速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首秀’,我們要力爭以完美狀態(tài)展現(xiàn)海南風采!迸室偹俸D洗黻犿椖控撠熑吮硎。

  集趣味性、娛樂性和競技性于一體的攀椰競速,具有鮮明的海南地域特色,在本屆運動會上首次被列為競賽項目。

  對攀椰競速項目的“納新”,是運動會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和各族群眾實際需求,與時俱進的最好例證。走過了70年歷史的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并非一成不變:第二屆起將射箭列為競賽項目、第四屆首次將龍舟列為競賽項目、第九屆新增獨竹漂……

  運動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攀椰競速與海南人的生活淵源深厚,體現(xiàn)了力爭上游、奮斗不息的精神,傳統(tǒng)體育活動背后,展現(xiàn)的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豐富、博大和厚重。運動會如同一座橋梁,搭建起各族文化大匯聚、大展示的平臺,在聯(lián)結(jié)各族群眾深厚感情的同時,也讓大家的心貼得更近,手牽得更緊。

  不斷發(fā)展的賽事服務

  “比賽場地非常漂亮,保障和服務熱情周到!10月27日,首次到訪三亞的湖南代表隊相關負責人感慨,三亞城市環(huán)境美、市民親和友善、賽事組織井然有序,讓運動員們在生活和訓練中都倍感安心。

  從首屆運動會僅有13個民族的395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到如今參賽人數(shù)近萬人,競賽和表演項目也從最初的5個和3個發(fā)展到18個和三大類,運動會已成為各民族廣泛參與、大團圓的體育盛會。

  為此,海南爭分奪秒、全力以赴。三亞精心謀劃,出臺多達124項針對運動會的分項政策與管理辦法,有條不紊地推進627項總體工作計劃。各界皆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投身籌備工作。

  目前,運動會所有場館場地的改造工程、賽事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工作均已完成,并順利通過驗收;21家保障酒店的9200間客房均達到入住標準,1155輛車輛可提供快捷、智能的交通服務,確保參會人員的“住”與“行”保障無憂。

  在10月25日舉行的運動會競賽板塊第一次合成演練中,運動會現(xiàn)場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演練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運動會將做實做細各項籌備工作,確保舉辦一屆成功、圓滿、精彩的民族體育盛會。

  借賽會東風,三亞將辦賽、惠民、營城有機結(jié)合,高標準大力實施市容環(huán)境綜合整治行動,城市“顏值”不斷攀升,“美麗三亞越發(fā)‘綠色’了”是參賽人員一致的感受,“家門前變漂亮了” 是市民們共同的心聲。

  不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嘿呦,力量!嘿呦,速度!嘿呦,拉起!”近日,備賽運動會的海南男子龍舟隊在號子聲里動作整齊劃一。

  “22名劃手、一名鼓手、一名舵手和兩名替補隊員,來自黎族、苗族、壯族等多個民族。”運動會海南代表隊水上運動項目教練員王云富說,隊員們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經(jīng)過數(shù)月的訓練磨合,大家的友誼逐漸加深,競技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微小的交融,折射出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認同。

  自第一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舉辦至今,深深植根于其中的民族情懷始終未變。運動會是民族文化展示的大舞臺,每一個項目背后都承載著獨特的人文故事;激烈的賽事比拼之外,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是運動會的重要意義。

  以各放異彩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為載體,運動會通過體育文化交流,讓各族同胞相識相知、相交相融,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jié)、展示民族風采,不斷豐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內(nèi)涵。

  在“平等、團結(jié)、拼搏、奮進”的宗旨下,運動會不斷突出展現(xiàn)各民族文化瑰寶的特性,甚至不設金銀銅牌、改設一二三等獎,讓競技場進一步成為各民族“走秀”的舞臺,用競賽展現(xiàn)各民族生活、勞動的技能和智慧,講述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涵。(本報三亞10月27日電)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