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海南新聞—正文
分享到:
黎錦技藝傳承期待新“技法”
2024年12月08日 09: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12月7日電 題:從“急需保護”到“非遺代表作”:黎錦技藝傳承期待新“技法”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李宇凡

  “所有的堅守與付出都化作了珍貴的文化標識,被世界看見與尊重!钡弥枳鍌鹘y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90后”織娘符美子如是感慨。人們期待,未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會有更多新“技法”。

  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5日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消息迅速在海南“刷屏”。

  圖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劉香蘭展示黎錦。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供圖)

  據海南省民族博物館館長羅文雄介紹,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三千多年,靠一代代黎族婦女在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傳到現在,展現了黎族民眾長期在熱帶海島生活中對植物特性的認識和利用。黎族民眾就地取材采集海島棉、火索麻等植物,利用紡錘、紡車等工具手紡成線;再利用植物、動物、礦物制成染料,將線泡染、煮染上色;接下來,構思日月紋、花鳥紋、獸紋等各種圖案和整體構圖配色,運用腰織機和通經回緯技法織出美麗的黎錦;最后,通過繡法將黎錦上的圖案提亮,使色彩更靚麗、圖案更立體。根據研究統計,黎錦的圖案有164種。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傳承曾一度陷入困境。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海南掌握該技藝的傳承人不足千人,且多為年過七旬的老人。

  之后,海南開展了大量普查與保存工作,從多方面推進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發(fā)展。如,改善傳承人的生活條件,讓代表性傳承人開課授徒;打造黎錦技藝傳承村和開設傳習所;開展“非遺進校園”“研培計劃”、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等。海南100多所中小學開展該項技藝實踐課,樂東、陵水、昌江、保亭等地建成5個300平方米的黎錦技藝傳習館和16個傳承村。如今,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已有2萬余人。

  與此同時,海南不斷推進黎錦走向國際舞臺:黎錦元素原創(chuàng)服飾亮相巴黎時裝周;與國際服裝設計師合作,讓黎錦跨界“出!;邀請意大利馬蘭戈尼學院時尚導師培訓“織娘”;走進英國、意大利、韓國、日本等國家進行黎錦文化展示展演……

  現在,符美子等新一代黎錦織娘還利用社交媒體傳播黎錦織造和文創(chuàng)研發(fā),借助數字化展示與線上教學平臺讓更多人領略黎錦的精妙。

  11月28日,海南省東方市的黎族姑娘正在織黎錦!≈行律缬浾 張茜翼 攝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將迎來新的傳承與發(fā)展!睆氖吕枳逦幕芯康暮D洗髮W人文學院教授焦勇勤說,此次轉名錄將帶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有助于增強全球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的認知和尊重,促進文化的交流與互鑒。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要想織就新“錦繡”,還要創(chuàng)新更多“技法”。

  當前,海南正在擬制《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fā)展五年行動計劃(2025—2029年)》,健全保護傳承體系,通過品牌推廣、技藝創(chuàng)新、交流培訓等舉措,推動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站上更多更大的舞臺。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后,將通過促進交流和對話,講好文化遺產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民族團結融合、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鄉(xiāng)村振興的中國故事,為世界各地其他非遺項目、民間技藝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借鑒。(完)

原標題:從“急需保護”到“非遺代表作”:黎錦技藝傳承期待新“技法”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