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4月2日消息(記者 王小暢)4月1日,位于澄邁縣紅坎嶺陶藝園內海南最大的五孔倉式窯時隔6年再次開窯,300多件器物,歷經十天的柴火煅燒驚艷亮相,讓有著百年歷史的福安窯傳統柴燒技藝再次重現。
當天開窯節(jié)現場,舉行了傳統的開窯儀式,讓現場觀眾切實體驗了澄邁的燒陶文化。從窯口取出的一件件器物,造型精美、雕刻生動,擺在地上尚有窯溫,有的還有些燙手,迎來現場觀眾的陣陣歡呼。
準備開窯。紅坎嶺陶藝園供圖
據悉,福安窯制陶和柴燒技藝,是澄邁縣古老而璀璨的傳統工藝。2002年和2004年福安窯址的兩次發(fā)掘填補海南古窯址考古上的空白,而從福安窯址發(fā)掘出的近4000多件陶瓷器文物,為研究海南古代陶瓷技術和工藝傳統提供新的資料,同時也為探求海南島在明清時代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提供重要實物。
此次所開窯為階級窯,由窯頭、窯室與窯尾三個部分組成,共有5個窯室,由高到低呈階梯分布,窯內容積為60立方米,這種窯爐結構可保持空氣順暢流通,燃燒充分,火力旺盛,比較適合大規(guī)模批量式燒造陶瓷器。窯室內的陶器大多以口對口疊放為主,并以紅泥填縫密封,以保證在燒制時,避免受高溫影響而出現坍塌。
“此次開窯大吉,確實是非常不容易,一件陶器從泥土到最終成品,需要經過無數人的手和繁復的工序。由于柴燒的效果充滿不確定性,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是現代人越來越喜歡柴燒器物的原因。”澄邁縣紅坎嶺陶藝園主理人李波告訴記者,此次300多件陶器從成色、形狀各方面都非常棒,符合大批量的燒制要求。
出窯的器物。紅坎嶺陶藝園供圖
“我們今天是來體驗制陶工藝的,想給家中添置一個養(yǎng)花的陶器,正好趕上開窯節(jié),才知道澄邁縣還有這樣一段文化,值得深入了解!庇慰蛷埿欠艺f。
此次開窯節(jié)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對福安窯制陶和柴燒技藝的又一次精彩展示,更是對陶器文化的有力傳承和弘揚。目前,澄邁縣提出建設“四個澄邁”(青年澄邁、文化澄邁、數智澄邁、幸福澄邁),其中,以福安古窯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正在為當地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保持古法柴燒核心技藝基礎上,該縣也將農文旅融合發(fā)展的思路融入陶器文化的發(fā)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