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海南·葩姐說》欄目主講人蔡葩采訪王妚大孫女吉秋敏。 王才豐 攝
2007年,王妚大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留影。吉秋敏 供圖
2012年,“黎行者”樂隊的4位年輕人拜訪、請教王妚大。 陳達 供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蔡曼良
編者按
在《口述海南·葩姐說》民歌季第五期節(jié)目中,海南日報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口述海南·葩姐說》欄目主講人蔡葩(以下簡稱主講人蔡葩)帶著節(jié)目組來到黎母山腳下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來到被譽為“黎族歌后”王妚大的故居,拜訪了王妚大的孫女吉秋敏。在那片王妚大生長的故土上,主講人蔡葩循著王妚大至親的記憶,透過王妚大這位黎族音樂靈魂歌者的人生故事,帶大家一起去探尋黎族民歌的歷史之路與文化之路。
黎族民歌已傳承千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
提到黎族民歌傳承人,繞不開被稱為“黎族歌后”的已故著名歌手王妚大。
黎村里飛出的百靈鳥
身為黎族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王妚大,1923年出生于海南島中部的紅毛峒(今屬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zhèn)),是土生土長的黎族歌者,是黎族民歌傳承與發(fā)展的標志性人物。
王妚大生前接受采訪時曾提到,叔叔王仁福是她的第一任“師父”。在王妚大童年的記憶里,逢年過節(jié),叔叔都會唱起山歌助興,她和家里的其他孩子們便跟著唱,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她對黎族民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不滿足在家里一方天地學唱歌的王妚大,每逢年節(jié)或村子里有人家婚喪嫁娶之時,她都要“湊個熱鬧”,跟村里的老人們學唱山歌。她甚至在十二三歲時多次充當村里新娘的陪嫁,到多個黎族村落長見識,學唱新的情歌。
“那時候的民歌是你教我、我教你的,村里老人一唱我就聽懂會唱了! 王妚大曾在受訪時這樣談及自己的學歌經(jīng)歷。正如王妚大所言,目不識丁的她記憶力極好,一人能唱上千首民歌,熟記三十余種不同的黎歌歌調(diào),甚至許多其他方言區(qū)失傳的歌調(diào)她仍能記憶并演唱,簡直是傳承黎族民歌的“天選之女”。
1940年,年僅17歲的王妚大陪同新娘送嫁到紅毛峒(今屬瓊中紅毛鎮(zhèn))毛西村時,與那里的男女歌手對唱了一整夜,最終打敗了對方,她也從此名震遠近的村寨。后來曾有人因為她這段經(jīng)歷而稱她為“海南劉三姐”。1948年,王妚大嫁到什運峒(今屬瓊中什運鄉(xiāng))什運村,也是從那時起,她開始走上了黎族民歌的唱作之路。
王妚大唱作的民歌代表作有《叫儂唱歌儂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軍真是好》《哎來喲調(diào)》等!独枳迕耖g文學概說》一書對王妚大編唱的民歌的特征有相關的研究和概括,認為王妚大編唱的民歌音樂性強,隨編隨唱均能合樂,王妚大能根據(jù)不同場合和對象編創(chuàng)新的歌詞,還能根據(jù)傳統(tǒng)歌謠的某個音節(jié)即興創(chuàng)作出一首新的民歌。其次,王妚大所唱的民歌呈現(xiàn)出的另一特點是現(xiàn)實性強,形式多樣。她吸收了海南漢族民歌的特點,創(chuàng)作了大量用海南話演唱的五言、七言等民歌體。
王妚大曾兩次代表海南赴北京人大會場參加文藝活動。2007年,王妚大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評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黎族民歌的傳承者
王妚大晚年的每一場演出,孫女吉秋敏都陪伴左右。
“是阿婆的歌聲把我哄大的!被厥淄辏棠掏鯅v大那返璞歸真的歌聲好似有魔法,不僅能讓幼年的吉秋敏酣然入夢,還讓她透過歌聲建立起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知與遐想,更讓她感受到原來用歌唱的方式表達情感是如此酣暢淋漓。
吉秋敏在接受主講人蔡葩的采訪中回憶,奶奶王妚大在世時,家里常常傳出陣陣歌聲,無論生活的境遇如何,總能高歌一曲釋放心情。
吉秋敏還記得,奶奶王妚大常說:“只要別人愿意聽,想聽多少首,我就唱多少首!碑斈曛灰腥藖戆菰L,奶奶就總是唱到聲音沙啞還面帶笑容不舍休息。晚年時,王妚大因肺部疾病住院治療,縣里的領導前來探望慰問時,王妚大為了表達內(nèi)心的感動,當即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謠,并用微弱的氣息在病房里唱了出來。“唱歌已經(jīng)是她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奔锩粽f。
王妚大不僅在黎族民歌的唱作上傾注心血,她在傳承與教唱黎族民歌上也是不遺余力。王妚大的學徒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不乏王玉梅、王蘭香、王玉香等知名的民歌歌手。海南音樂泰斗謝文經(jīng)也是王妚大的學生。
王妚大只比謝文經(jīng)年長幾歲,但謝文經(jīng)因仰慕王妚大的民歌造詣,經(jīng)常上門虛心向她學習。二人每次見面總要對上幾句民歌,談起黎族民歌,更是有說不完的話。謝文經(jīng)沒有辜負王妚大傾囊相授的所知所學,受黎族民歌的啟發(fā)與王妚大的影響,他創(chuàng)作了《久久不見久久見》《舂米謠》《黎家姑娘》等經(jīng)久不衰的歌曲,用經(jīng)典的旋律致敬恩師,延續(xù)黎族民歌的生命力。
王妚大晚年時,一些對黎族音樂感興趣的年輕的海南原創(chuàng)音樂人曾到村子里拜訪她。一支名為“黎行者”的海南原創(chuàng)音樂樂隊曾撰文回憶,當時王妚大聽說他們要來找她學習黎歌,堅持拄著拐杖到村口迎接他們。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的交流中,王妚大除了歌唱,就是不斷表達對黎族年輕人回鄉(xiāng)守護黎歌的期盼。
靈魂歌者如何被孕育?
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教授曹量常年致力于海南黎族音樂的挖掘、發(fā)揚與傳承,他曾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親自拜訪過王妚大老人。曹量在其著作《黎族音樂志》中曾提到:“在缺少文字的民族中,民歌擔負起了傳遞思想、經(jīng)驗、技藝和特殊意義的作用。黎族盡管沒有文字,也并不妨礙黎族人杰出的語言表達。黎族民歌便是兼具語言功能和藝術表達的結合體!
據(jù)南方出版社出版的《王妚大口述史》中記錄,1965年,中山大學曾對當時海南的黎族民歌做過一次調(diào)研,結果顯示,當時全海南黎族民歌流行的53種民歌歌調(diào)中,產(chǎn)生于瓊中的就有28種,占半數(shù)以上。加上后來眾多民歌歌手出自瓊中,瓊中因此有“民歌之鄉(xiāng)”之稱。王妚大生于斯長于斯,瓊中這片鐘靈毓秀的熱土給予她充分的熏陶與滋養(yǎng)。
“叫儂唱歌儂就唱,只要甜糖疊到胸,疊到胸……”蔡葩回憶,2006年,當時已是耄耋之年的王妚大坐著輪椅出現(xiàn)在一場重要演出的舞臺上,當她用飽含滄桑而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唱起那首經(jīng)典的《叫儂唱歌儂就唱》時,臺下不少人潸然淚下。
時光悠悠,距離王妚大老人離世已4年。故地重游,故人不在,當《口述海南·葩姐說》欄目組踏上那片孕育王妚大的土地時,當我們再聽那首她的代表作《叫儂唱歌儂就唱》時,她歌聲里超越時光的生命力仍讓每個人為之動容,也讓世人無法忽視那古老的民族和熠熠生輝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