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yōu) 通訊員 李婧瑜
人類一直未曾停止過對“星辰大!钡奶剿髋c追求。600多年前,鄭和率領龐大的遠洋船隊,實現(xiàn)了輝煌壯麗的洲際遠航。隨后,歐洲的船隊出現(xiàn)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使人類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lián)系。
4月19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與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向海而興——15—19世紀世界航海文物展”正式開展,攜五大洲200余件/套世界航海文物,帶領人們穿越航海、貿易、戰(zhàn)爭、文化互相交織的500年航海史。
一四八二年在德意志烏爾姆出版的托勒密世界地圖。
探索與發(fā)現(xiàn)
“向海而興——15—19世紀世界航海文物展”是國內少有的以“世界航海”為主線的特展。
“此次聯(lián)合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推出‘15—19世紀世界航海文物展’,希望以國內博物館館藏文物來展示世界航海進程,以中國視角來解讀世界航海故事!敝袊(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介紹,該展跳脫出單一角度來講述航海故事的模式,從人物、科技、歷史、戰(zhàn)爭、貿易、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通過航海所連接的世界,讓我們以更加全面的眼光“審視”這恢宏的500年。
鄭和銅胸像。
走進展廳,迎面便是翹起的船頭,觀眾猶如站在船上,與船長一同劈波斬浪;仡櫲祟悢(shù)萬年的歷程,人類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探索與發(fā)現(xiàn)自然的史書。鄭和、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正是在這些航海家和探險者的帶領下,人類開辟多條重要航路,發(fā)現(xiàn)了前所未知的陸地和海域,并逐漸了解地球本身。
“我們將明代航海家鄭和加入展覽中并放置在開篇位置。雖然鄭和沒有直接參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但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始前半個多世紀,鄭和下西洋率先吹響了人類成批走向遠洋的號角。”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陳列部李其仁說。
18世紀畫琺瑯西洋人物紋望遠鏡。
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1433年)期間,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經由南海橫渡印度洋,最遠抵達紅海沿岸和赤道以南數(shù)百公里的非洲東海岸,前后歷經30多個國家!叭绱舜笠(guī)模的遠航船隊,不僅在當時世界任何國家沒有過,也是后來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任何探險船隊和運輸船隊所莫及的!崩钇淙收f。
為獲得東方的黃金、香料、珍寶和各種商品,葡萄牙和西班牙開辟了多條重要航路:1488年,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成功繞過了非洲的好望角到印度的航海路線;1492年到1502年間,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1497年到1498年,達·伽馬開拓從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的航海路線;1519年至1522年,斐迪南·麥哲倫船隊完成環(huán)球航行,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科學與技術
在沒有現(xiàn)今先進的“北斗”“GPS”等定位系統(tǒng)的輔助下,以前的航海者是如何在茫茫的大海上確定自己的位置?航海家們使用什么樣的儀器來測定經緯?
16世紀英國制黃銅星盤和17世紀法國制馬格里布黃銅星盤。
沿著展廳路線,航海使用的海圖、指引船只方向的指南針和磁羅經、通過觀測星象確定船只所在緯度的星盤、測定經度的天文鐘等文物,讓觀眾穿越進一場沉浸式的航!按竺半U”之旅。
海圖是航海重要工具之一。海圖詳細繪制出航海所需的各種資料,如岸形、島嶼、淺灘等。航行前擬定計劃航線、制定航行計劃,航行中進行航跡推算和定位等,以及航行結束后總結航行經驗,都離不開海圖。
有趣的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的航海地圖中有著豐富的裝飾元素,航行船只、各種人物、當?shù)仫L俗以及奇形異狀的各類海怪。這些裝飾元素中最引人注目、令人好奇的當數(shù)那些有些許恐怖卻又怪誕的海怪形象。
赫里福德地圖。
這些海怪是否真實存在?答案是否定的!俺鲇诋敃r人們認知和掌控海洋能力的不足、航海經驗和技術的缺乏以及制圖師們出于想象、裝飾或炫技等原因,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的海圖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海怪形象。這些形象展現(xiàn)了航海家和探險者在尋找航路中充滿未知的風險,也從側面彰顯了他們克服恐懼的勇敢與無畏!崩钇淙式忉屨f。
展覽中所展示的托勒密著作《地理學指南》中的一幅世界地圖,對15—16世紀的世界航海影響巨大。哥倫布便是受托勒密世界地圖影響,認為西航能最快抵達東方,結果意外抵達美洲大陸。
展覽特別設置的“墨卡托投影”裝置,則能讓觀眾更直觀地理解利用等角正圓柱投影方法制作的海圖。
除了海圖,船舶在進行跨洋航行時,還必須時刻掌握船只所在的經緯度。緯度需要通過測量海平面和特定天體如太陽、月亮、恒星之間的夾角來計算得出,經度需要測定兩點間的時間差而得出,即以“天”定“緯”、控“時”定“經”。展覽中,指南針、六分儀、天文鐘等定位儀器,日晷儀、沙漏、懷表等計時儀器,氣壓計、計程儀等測量儀器可謂種類繁多、功能各異。幾百年來,正是這些海上知位定向、測量行駛、通訊發(fā)信所依之物,輔助當時的航海家們踏足世界,也為今日的航海技術留下珍貴遺產。
19世紀晚期美國制星球儀。
貿易與交流
地理大發(fā)現(xiàn)催生海上貿易,為壟斷貿易和增加獲利,戰(zhàn)爭成為最直接且最有效的爭奪手段。
展覽中,8平方米大的展墻上投影一幅世界地圖,將16至19世紀西、葡、英、荷、法等國發(fā)動的一系列海上戰(zhàn)爭直觀展示。同時,通過武器、戰(zhàn)船、油畫等展品,為觀眾還原改變世界航海格局的海上戰(zhàn)爭事件,讓觀眾理解到,一系列爭奪制海權的海上戰(zhàn)爭,不僅影響各國的發(fā)展,也改變了世界格局;各國錢幣、商業(yè)文件、富有航海元素的藝術品等,為人們講述航海帶來的繁榮貿易以及因貿易形成的文化風尚。
清康熙廣彩描金折枝花卉仕女圖壁燈。
17—19世紀,英國、荷蘭、丹麥、葡萄牙、法國、瑞典、奧地利等國成立的負責海外貿易的公司便稱為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將瓷器、茶葉、咖啡、可可、糖等商品從原產地銷往世界各地。
此次展出的《關于經瑞典東印度公司出口到瑞典的中國瓷器情況的研究報告》,是極珍貴的歷史文獻,全球僅存兩本。這份報告詳盡地記錄瑞典商船進出中國港口的時間、出口的數(shù)量、品種的產地等信息,顯示出瑞典和中國之間頻繁的貿易往來。
哥倫布船隊旗艦“圣瑪利亞”號帆船模型。
明清時期,隨著西方各國商船來華貿易,大批中國瓷器遠銷歐美,受到普遍喜愛。其中,清粉彩西洋人物圖盤、清雍正粉彩愛爾蘭紋章紋瓷盤、清乾隆廣彩西洋人物風景紋托杯等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的清代外銷瓷器型、紋飾風格多樣,既有中國瓷器的傳統(tǒng)美學,又有為迎合歐美市場的異域風格。
長4.8、寬2.8米的《招商局收購美商旗昌輪船公司》油畫,值得觀眾駐足欣賞。輪船招商局創(chuàng)立于1872年12月26日,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輪船企業(yè)。而該畫作,描述的就是中國近代航運業(yè)發(fā)展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事件——1877年招商局收購曾壟斷我國長江航線的美商旗昌輪船公司。這是中國企業(yè)第一次通過商業(yè)競爭行為并購外國企業(yè),直接從外商手中收回部分中國江海航運利權的歷史性事件。
本版圖片均由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提供
原標題:“向海而興——15—19世紀世界航海文物展” 穿越500年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