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視頻—正文 分享
云岡石窟的“文保醫(yī)生”:預防性保護為文物“延年益壽”
2022年05月18日 16: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聲明:中新視頻版權屬中新社所有,未經書面許可的使用行為,本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解說】農歷四月,孟夏時節(jié)。山西大同,依山而建的云岡石窟靜穆佇立。有“石鼓寒泉”之稱的云岡石窟第一、第二窟內,工人站在腳手架上,正對石窟進行日常保養(yǎng)。

  云岡石窟始建于北魏和平年間,現存主要洞窟45個,共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受疫情影響,很多游客不能前往實地瞻仰,當地通過VR展示、網絡直播等各種方式向網友展示石窟風采和講解文物保護背后的故事。

  云岡造像多基于砂巖雕琢,千百年來不斷遭到自然環(huán)境的侵蝕,石窟面臨巖體、水患、風化等多種病害。

  【同期】云岡研究院石質文物保護中心主任 閆宏彬

  首先,它的石頭本身,它是砂巖,但是它這個砂巖是河湖相沉積,就是它本身的沉積環(huán)境不是太好,導致它的質地不均勻,這是它自身的因素,外在的因素就是環(huán)境因素,有溫濕度的變化,有空氣污染的情況。(比如)降水,直接把巖石中的可溶礦物帶走了,特別是在夏季的時候,我們測過,如果夏天,巖石的溫度可以達到五六十度,就在太陽直射下,在這個溫度情況下,如果一降雨就是十度左右,溫度驟降造成的影響也特別厲害。

  【解說】近年來,云岡研究院經常開展病害調查,云岡石窟日常保養(yǎng)成為常態(tài)。文保專家在直播中走進第一、二窟,這兩窟位于云岡石窟的最東端,因形制、內容相似,被稱為“雙窟”,第一窟內叩地可聽到鼓聲,第二窟外有一股細泉,這兩窟也被合稱為“石鼓寒泉”。

  【同期】云岡研究院石質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 孫波

  我們從去年11月開始,對這兩個洞窟進行了一個現狀的調查,主要是要看一下它現在的保存狀態(tài)?梢钥吹秸麄這個洞窟的北壁,以及地面以上的大概是在兩米左右的這個范圍內的話,風化都是比較厲害的,我們這個架子的最下面這一層的話,你會發(fā)現整體的保存狀態(tài)不是特別理想,有一些已經全部都剝落掉了。

  【解說】洞窟內,工人們用諸多工具進行日常保養(yǎng)。

  【同期】云岡研究院石質文物保護中心主任 閆宏彬

  這是修復過以后的情況,修復以前大概是這樣,但實際上比這個還要厲害。我們把它叫做起翹,或者叫開裂,這種病患呢,在石窟的頂部特別常見。現在做的工作,就是用水溶性石灰和修復砂漿,對它進行封火,如果它起翹的情況伴隨比較強烈的風化的話,可能我們還要預先加固,現在也是用一些新材料來做。

  【解說】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云岡石窟的穩(wěn)定性問題基本解決,水害得到有效遏制,洞窟保存環(huán)境和保護狀態(tài)得到極大改善。目前,云岡石窟設置250個監(jiān)測點,實時數字化監(jiān)測石窟內各項環(huán)境數據。同時,通過數字化采集為云岡石窟建起三維“數字檔案”。在做好日常養(yǎng)護和監(jiān)測工作的基礎上,石窟基本實現了“變化可監(jiān)控、風險可預知、險情可預報、保護可提前”的預防性保護管理目標。

  【同期】云岡研究院石質文物保護中心主任 閆宏彬

  我們下一步工作方向,就是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向研究性保護轉變,我們現在預防性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像建立石窟保存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我們監(jiān)測系統(tǒng)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應該說是基本完善,在國內也是走得比較靠前的。另外一個預防性保護的工作,就是我們洞窟的日常保養(yǎng)這一塊的工作。今年我們把研究性保護這個任務也提上了(日程),要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和實驗。希望在這個方面付出努力,將來我們有一天可以進一步地遏制石雕的風化,進一步讓它延年益壽,進一步地讓它能夠更長久地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記者 屈麗霞 山西大同報道

編輯:葉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