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這股“熱浪”,厘清這個“熱點”,喚起真正的“熱愛”,配得上這個兒童節(jié)最好的禮物。
這幾天最熱的“熱”是什么?是夏日高溫的“熱”,也是從網絡空間到現實世界、從國家部委到普通父母——全國上下對孩子教材教輔持續(xù)關注的“熱”。大自然的“熱”與人們心中的“熱”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今年不同凡響的兒童節(jié)。
“六一”已至,送什么禮物是很多父母盤算已久的計劃。在筆者看來,借這股“熱浪”,厘清這個“熱點”,喚起真正的“熱愛”,配得上這個兒童節(jié)最好的禮物。
此前,人教版數學教材的爭議插圖連上7個熱搜,引來上至教育部徹查,下至出版社整改。社會關注空前一致,只為“給孩子一本優(yōu)質的教材”;官方出面懲前毖后,只為“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這個格外特殊的現象,既力證我們無比在意孩子的成長空間,亦反襯社會對孩子的關愛不足。
教材塑造孩子的世界觀
作為教育的重要載體,教材不僅是孩子獲取知識、認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反映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書本里外的一橫一豎,構筑著兒童的人生觀;字里行間的一撇一捺,塑造著孩子的世界觀。
被稱作“百年語文第一書”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是我國自有現代學校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教科書。其初版于1901年,誕生于學堂沒現成教材,無奈自編的現實困境,是胡適、豐子愷、梁漱溟、茅盾、竺可楨、李四光等一代學界巨匠年少時的必讀教材。中年胡適憶往昔時曾說——“那是我幼年最得益的時期”。此書之所以讓名家大師銘記于心念念不忘,在于它兼?zhèn)渥R字與育人功能,兼有知識與文學性能,也在于書本里書法藝術與繪圖藝術傳遞出的濃濃的中式審美。
1951年編寫完成的新中國第一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由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牽頭完成,從接到任務到秋季開學不到半年時間,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長的他肩挑重任,修改審閱精益求精,最終如期付用,這套教材也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中小學教材統一出版、統一使用的時代。葉先生深知,教育乃國之根本,乃百年大計;葉先生更深知,孩子的內心是一張白紙,教材所承載的,是為孩子以后長成參天大樹,培上“第一捧土”,澆上“第一滴水”。
由彼時啟蒙讀本至今日之教科書,教材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外延也在不斷拓展。從教本到學本到練本,從啟發(fā)認知到促進創(chuàng)新,從能力培養(yǎng)到人文涵養(yǎng)。當我們身處可以平視世界的新時代,面對孩子們知識能力的不斷提高、審美需求的不斷躍升、精神世界的日益豐盈,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刀刃向內反躬自。航裉斓慕滩慕梯o,跟上這個不斷前行的時代步伐了嗎?
兒童與成人的界限正被模糊
從表象看,擺在面前的現實讓我們無言以對,不斷沖上熱搜的公眾關切,更讓人如坐針氈。童話作家鄭淵潔直指沉疴,“主編把自己和朋友的作品選進教材,出問題是遲早的”——真的不敢相信,一些人竟把神圣的教材當成滿足自我的生意。乍一看,是編寫者任性妄為,仔細咂摸,還有出版社的漏洞百出——插圖從繪畫到審核、從出版到發(fā)行、再到選用使用等環(huán)節(jié),本該重重把關,最終層層失守。問題究竟何在?人們期待徹查。其實,沒有哪一個成年人不懂疼愛孩子,沒有哪一個文件不在倡導對教育的珍視。恰恰是在愛的名義下,不少環(huán)節(jié)開啟了它的逐利功能,偏離了它的育人初心。
從本質看,教材插圖背后,提醒我們正視更多的問題。就在昨天,曾因“邪典風”設計引發(fā)爭議的童裝品牌江南布衣,再度被曝爭議圖案重回童裝。如果將時間線再拉長,擦邊球小游戲、問題動漫等,三不五時就會進入孩子的視野。在媒介多元的當下,衣物設計、游戲體驗、動漫輸出,在潛移默化中對兒童認知的“規(guī)訓”已變得不可忽視。今天,我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豐富,卻也被前所未有地過度“消費”。如同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提到的那樣,不經篩選的成人世界信息“入侵”,兒童與成人的界限正被模糊。
“關愛”不能是抽象的集體認知
那么,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當每個人都口口聲聲說著關愛兒童時,“關愛”并不能被視為一個抽象的集體認知,而該是具體的行動自覺。當我們已經將關愛兒童作為一種“集體共識”,每個人都有責任為他們提供合格的“精神食糧”。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祝賀中國兒童中心成立40周年時,明確提出要“做兒童成長的引路人、兒童權益的守護人、兒童未來的筑夢人”。延伸開來,建設一個“兒童友好型社會”,每一個人何嘗不都是“兒童工作者”?這樣的兒童工作者,在池塘邊、榕樹下,在校園里、書本中,在家里、也在社會。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們的社會,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孩子把好精神食糧的“入口關”,創(chuàng)造一個能治愈一生的童年。唯有如此,才算得上兒童節(jié)“看不見的”“最好的”禮物;唯其如此,“少年強則國強”的可持續(xù)期冀,才能在耳畔久久回響。
百年前,魯迅先生發(fā)出“救救孩子”驚世般的吼聲;百年過去了,今天我們仍需像愛護眼睛一般“呵護孩子”——因為,他們就是我們洞見未來的眼睛。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評論員 黃靜
原標題:“7個熱搜”之后,我們拿什么送給節(jié)日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