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創(chuàng)新基層矛盾糾紛調解做法
“板凳調解室”里看“大昌叔”解難題
■ 本報記者 劉寧玥 蘇慶明
特約記者 鄧積釗 通訊員 林小丹
“以前回村心里堵得慌,現(xiàn)在開心多了!”近日,家住屯昌縣南呂鎮(zhèn)的劉祥彬聽說老家落根村的花生地喜迎收獲,滿心歡喜地往村里趕。
2畝地的花生不多,對劉祥彬一家卻意義非凡——歷時40多年,這2畝撂荒地首次迎來收獲,也給困擾兩個家庭、3代人的土地糾紛畫上了句號。
近來,屯昌積極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模式,多舉措做好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而讓劉祥彬選擇握手言和的,正是落根村的“板凳調解室”。
板凳調解室:
坐下好商量 有理當面說
40多年來,劉祥彬與同村的劉青雄兩家人為了2畝地的所有權鬧翻了臉。今年2月,劉祥彬家在地上種了近200株檳榔苗,劉青雄家發(fā)現(xiàn)后立即將其砍倒,讓不愿見面的兩家人在電話里吵得不可開交。
長期以來,村干部不時上門給兩家人做思想工作,但始終沒有做通。這次,大家選擇走出門,接受村干部的提議走進村里的“板凳調解室”,好好商量、當面說理。
有2000多人口的落根村此前沒有專門的調解室。去年7月,該村在建設黨群服務中心時專門打造了一間“板凳調解室”。說是“板凳”,其實調解室里整齊放著11張椅子,分別刻著“陳”“陸”“鐘”等字,對應村里的11個姓氏。
“調解室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板凳作為落根村聚眾議事的重要道具,承載著鄰里和諧和全村團結的精神。”落根村駐村第一書記、鄉(xiāng)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鄧美標說,設立調解室,讓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有了可以商量調解的場所;擺上“板凳”,也提醒大家都是本村的一分子,團結起來共同推動村子發(fā)展。
“左鄰右舍有什么誤會,我們就在這里把話說開,不能再因為這個問題影響子孫后代!闭{解室內,鄧美標既苦口婆心動之以情,又援引歷史案例曉之以理,“雙方面對面調解,就有了矛盾化解的基礎”。
就在發(fā)生檳榔苗糾紛的當月,經過幾次在“板凳調解室”里的交流,劉祥彬與劉青雄兩家人當場握手言和,并簽下《人民調解協(xié)議書》,2畝撂荒地也從昔日的“戰(zhàn)場”變成了如今的豐收地。
鄧美標說,自“板凳調解室”成立至今,已經成功化解了村里6宗矛盾糾紛,“大家越來越愿意來這里協(xié)商解決問題”。
調解茶話室:
“點單”式服務 “大昌叔”幫你
一條“板凳”凝聚起了落根村村民的精神,而在屯昌縣,也有一個形象承載著同樣的功能。
“有‘大昌叔’主持公道,我們放心!”
7月2日一早,屯昌縣城北社區(qū)“大昌叔”調解茶話室調解員、城北社區(qū)治保主任吳英鏹接到電話:“包密頭村有一起土地糾紛,雙方都說讓‘大昌叔’來解決!
吳英鏹趕到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兩戶村民土地相鄰,由于地界劃分不明晰導致雙方發(fā)生激烈爭吵!俺诚氯ゲ皇寝k法,我?guī)湍銈兟?lián)系專業(yè)團隊來裁定!闭f服二人冷靜下來后,吳英鏹聯(lián)系來測繪公司劃清地界,當日便化解了矛盾。
大家口中的“大昌叔”,是屯昌縣卡通人物形象之一,代表著友善、溫暖、安全。屯昌順勢將這一城市IP用到了志愿服務項目和基層調解中,身著“大昌叔”形象的志愿者通過開展照顧留守老人、清理河道等志愿服務工作,也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解決完包密頭村的糾紛,吳英鏹臨走前不忘拿出兩本宣傳手冊送給村民。手冊上,皮膚黝黑、笑容淳樸的“大昌叔”印在封面,封底則清晰列著11名調解員的照片、姓名、個人簡介和擅長調解領域。
“我們還專門成立了由法官、律師、法律明白人等組成的調解團,各自都有擅長處理的矛盾糾紛領域。群眾遇到問題,可以通過居委會‘點名’擅長該領域的調解員幫忙!眳怯㈢j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這是社區(qū)提供的基層調解“點單”式服務。
“城北社區(qū)常住人口近1萬人,各種矛盾糾紛不少!蓖筒h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此設立的“大昌叔”調解茶話室,用“話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講,苦有地方訴,氣有地方消,事有人去做”的工作宗旨,以“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為目標,推行“點單”式調解服務,推動調解工作進一步規(guī)范化,最大限度讓矛盾糾紛消弭于萌芽。
一條“板凳”、一個形象,代表的是一種化解矛盾的方式、一種凝聚人心的精神。“不論是‘板凳調解室’還是‘大昌叔’品牌,群眾更清楚發(fā)生矛盾該找誰,誰靠得住!痹撠撠熑吮硎,通過推行一系列特色調解措施,積極做好信訪工作,架起司法為民“連心橋”,2022年以來屯昌基層調解成功率達99.51%,屯昌還將在全縣推廣落根村、城北社區(qū)的調解經驗。(本報屯城7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