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在國際會議上發(fā)言。(攝于1983年)受訪者供圖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豌
20世紀初出生于瓊海市一貧苦的農民家庭,13歲下南洋,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不久后開始從事外交工作,先后參與并促成我國與非洲多國的建交,一度官至外交部副部長,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yè)貢獻了巨大力量。
如此傳奇的經歷,說的便是從瓊海走出去的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官——何英。1993年10月3日,何英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今年恰逢何英誕辰110周年,紀念何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也將于11月14日在?谂e行。
斯人已去30載,音容笑貌猶在,他所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也將澤被后世!八簧鷬^斗不止,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無限忠誠,參與和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前后多個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事件,他是海南人民的驕傲!”海南省史志學會副會長莫壯才說。
成長于貧苦家庭
瓊海市嘉積鎮(zhèn)不偏村是著名的僑鄉(xiāng),也是何英的故鄉(xiāng)。
在不偏村,一棵百年荔枝樹旁,一處由三間橫屋組成的青磚瓦房,正是何英故居。推開木門,可見中間一間為會客廳,兩側均為臥室,進門左手邊的臥室已于2017年被整理出來,用于何英生平簡介、老物件及相片展覽,其中不乏何英生前與多位國家領導人及多國元首的合影。
“其實何英故居原來是土屋,被1973年那場特大臺風吹壞,后來1984年就用磚瓦重建了現在這座!焙斡⒌闹秾O女何書玉對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介紹。
而故事皆從那間已消失的土屋說起。
何英,原名何君燦,1914年出生于不偏村,父母均務農,家中貧苦,為維持生計,何父從何英小時候起,就下南洋賺錢謀生,但因意外喪生于海上。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懂事的何英早早挑起了養(yǎng)家的擔子——13歲那年,尚年幼的他便告別家人,坐著一艘人工帆船,從博鰲一處港口出發(fā),繼續(xù)父親未完成的冒險,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陸續(xù)當過學徒、店員、工人。
“那時候下南洋的人,途中遇上風浪翻進海里找都找不著的不在少數,可以看出他從小就有異于常人的勇氣和膽量!焙螘裾f。
異國他鄉(xiāng)的經歷,磨礪了何英的意志,也使他更堅定了一顆愛國心。15歲時在馬來亞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6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后擔任了馬來亞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馬來亞共產黨中央巡視員等職,積極從事革命活動,領導廣大華僑反對英殖民統(tǒng)治的壓迫,1936年被驅逐出境,返回海南,彼時也不過20歲出頭的年紀。
“也就是說,他十幾歲就在海外擔任共青團、共產黨領袖,參加革命,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可能是少年意氣,認準了一件事就無知無畏去做,可能是窮則思變。不管原因是什么,這樣的父親,在我的眼中,特別了不起!”每每想起父親的往事,何英的兒子何湘京總是百感交集。
野戰(zhàn)軍出身的外交官
在中非關系發(fā)展的歷史上,何英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間先撥回何英從馬來亞回到海南后。彼時,他曾一度失去與黨的聯(lián)系,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他不顧自身的安危和環(huán)境的險惡,四處尋找黨,從海南輾轉到廣州、上海、南京,終于1937年在湖南長沙恢復黨組織關系。1938年起至1944年期間,先后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馬列學院與中央高級黨校學習,深入學習、研究馬列主義。
1945年10月,何英奉命奔赴東北戰(zhàn)場,歷任東北聯(lián)軍八旅政治部主任、黨委副書記,四野121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4年有余的時間中,曾參加遼沈、平津戰(zhàn)役,南下打到湖南、廣西,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業(yè)作出自己的貢獻。
就在何英隨軍南下湖南、廣西作戰(zhàn)期間,命運悄然轉折。1949年12月,何英奉命調至中央軍委駐外武官訓練班學習,并任訓練班黨支部書記。原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外交工作從頭開始,急需外交人才。于是,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中央軍委從各野戰(zhàn)軍選調一批優(yōu)秀干部參加訓練,準備派遣他們出國,轉入國際外交戰(zhàn)線。訓練班于1950年3月13日開學,朱德總司令出席并講話,周恩來總理親自講授第一課,可見這一訓練班的重要性。
1950年6月15日何英從訓練班結業(yè),7月即被調入外交部,就此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外交官,在這一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奮斗40多個春秋,歷任駐印度尼西亞總領事、公使銜總領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駐蒙古國大使,外交部西亞非洲司司長,駐坦桑尼亞大使兼駐烏干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長等職。
1962年,在與我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不多的背景下,何英肩負鞏固在東非國家坦噶尼喀工作陣地的任務,出任駐坦噶尼喀大使(1964年,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組成坦桑尼亞聯(lián)合共和國,何英職務變更為駐坦桑尼亞大使),并以此為突破口,發(fā)展我國與非洲其他國家的關系。
那時,非洲許多國家在爭取獨立,也有不少剛獨立的國家,但這些國家尚未完全穩(wěn)定下來,因而談判建交并非一帆風順。在非洲任職近5年時間,何英堅持反對“兩個中國”的立場,抓住一切機會與各國領導人溝通交流,最終以智慧的外交手段,先后參與談判建交成功5個非洲國家,包括烏干達、桑給巴爾、肯尼亞、布隆迪、贊比亞。
也是在何英的積極支持和見證下,1967年,中國、坦桑尼亞、贊比亞三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于修建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的協(xié)定”,標志著坦贊鐵路項目正式啟動。
何湘京還分享了何英在外交工作中的一個特別時刻。“195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父親就在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何湘京說。
何英故居。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豌 攝
心懷家國的赤子
在何湘京的記憶中,父親總是十分忙碌,或者是常年不在家,或者是在家也說不上兩句話,一心撲在工作上。
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何英逐漸轉回國內工作,自1972年5月至1982年4月?lián)瓮饨徊扛辈块L。“雖然能回家了,但是一回家就一個人鉆進臥室里繼續(xù)工作,一忙就到半夜,凌晨一兩點燈還亮著是常事。等第二天早上我起床上學時,他往往已經出門了!焙蜗婢┱f,和父親少有的溝通中,父親不是在問他的學業(yè),就是問他的工作,對他要求嚴格。
雖然語言的溝通不多,但是何英全情奉獻于國家外交事業(yè)的工作狀態(tài),影響著他的子女。
而何英,把更多的深情留給了人民和國家。
比如華僑。出生于華僑村,下過南洋,領導過廣大華僑反對英殖民統(tǒng)治的壓迫,有這樣經歷的何英對華僑有著獨特的情感。退居外交工作二線后,1983年,隨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華僑委員會正式設立,何英擔任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主持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草案)》,可謂是我國第一代僑務工作者。
比如故鄉(xiāng)。在何書玉的記憶中,何英前后回家鄉(xiāng)有四五次。1973年,他陪同黨和國家領導人到瓊?赐馐艹瑥娕_風重創(chuàng)的家鄉(xiāng)人民,并捐款。后來,瓊海華僑為本地捐建學校時,他得知資金不足,還協(xié)調到一批沙子、水泥、鋼筋等建筑材料。他還關注支持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qū),并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建言獻策。
還有故鄉(xiāng)人民。相比何湘京印象中父親的嚴肅,1984年,當28歲的何書玉第一次見到回訪不偏村的何英時,才發(fā)現這個她此前從未謀面、以為不可靠近的長輩,原來這么平易近人。
“每次回村,他都會盡量用海南話和大家溝通,說話幽默風趣,還會提前準備糖果、餅干等小禮物送給大家。”何書玉說,每次回村,何英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行程——到附近由華僑捐贈建設的一口水井前,喝點家鄉(xiāng)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