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正文
分享到:
消博會非遺元素綻放 傳統(tǒng)技藝煥發(fā)新活力
2025年04月16日 09:46 來源:中新網海南

  中新網海南新聞4月15日電(記者 張茜翼)耀州窯倒裝壺、西蘭卡普圍巾、耀州窯瓷器……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產品齊聚一堂,成為展會的一大亮點。

  從傳統(tǒng)手工藝品到特色美食,這些非遺產品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還通過創(chuàng)新設計和展示方式,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成為國潮消費新風尚。

15日,美國設計師謝敏(右)走進展臺參觀有著黎錦元素的服飾。張茜翼 攝

  4月13日晚,消博會時裝秀主秀場,五指山市攜黎錦元素服飾,以及一批黎錦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班成果,以“Miss黎”品牌之名“組團”亮相,吸引大批時尚潮人圍觀“打卡”。甘工鳥紋解構成幾何線條,在裙擺振翅欲飛;大力神紋結合廓形剪裁,兼具東方韻味與法式優(yōu)雅;地域生態(tài)符號轉化為抽象印花、立體刺繡與流動剪影,交融出獨特韻味……燈光閃爍下,一場跨越千年的時尚對話就此開啟。

  在海南館內,黎錦元素的服飾、文創(chuàng)、手包等產品同樣受到關注。從小小的發(fā)夾、耳環(huán)、冰箱貼到圍巾,大多都融入海南黎族文化元素。15日,美國設計師謝敏走進展臺參觀,她說,一件件手工藝品是傳播黎族文化的載體,希望讓大家看到這些作品,會對黎族文化產生興趣。

貴州館內,源自仡佬族釀酒技藝的雄正醬香酒受到客商關注。張茜翼 攝

  貴州館內,源自仡佬族釀酒技藝的雄正醬香酒受到客商關注。這一技藝于2019年列入貴州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類名錄。據(jù)展臺負責人介紹, 草本植物制曲是仡佬族傳承下來的一大特色。采摘制曲所需石仡塔、磁蒲公英、金銀花、茯苓等26多種草本植物,經過發(fā)酵,將草本精華融合。仡佬族釀酒技藝的精髓為“多次高溫堆積發(fā)酵”,原料須經多次蒸煮、發(fā)酵、取酒。 隨著時間的演變,仡佬族“捆籽釀造法”在當?shù)亓鱾魃鯊V,所釀“捆籽酒”因其醬香突出、幽雅細膩的特點在貴州一帶聲名遠揚,當?shù)厝思娂娦Х仑罾凶,釀酒時在烤過的酒糟中加入高粱進行再發(fā)酵,歷經演變最終形成現(xiàn)在的坤沙工藝。“捆籽釀造法”也在仡佬族內世代傳承下來,成為現(xiàn)在的“仡佬族釀酒技藝”。

  展會現(xiàn)場,湘繡藝人飛針走線、東陽木雕傳承人精雕細琢、瓊劇演員參與現(xiàn)場互動,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非遺體驗。

  消博會上,非遺產品通過設計創(chuàng)新與跨界融合,展現(xiàn)出強大的市場潛力。參展商表示,非遺技藝的傳承需要守正創(chuàng)新,既要保留文化根脈,又要貼近現(xiàn)代生活,才能讓古老技藝煥發(fā)持久生命力。(完)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