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陽秀
在海南島西部,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xiāng)洪水村靜臥于蒼翠的群山之間。站在山腰俯瞰,茅草屋群與遠山、密林、溪流構成的整體,仿佛一幅天然的立體畫卷。
洪水村黎族傳統(tǒng)聚落是海南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黎族金字形茅草屋聚落之一,存有16間文物茅草屋。它不僅是一處地理坐標,更是寶貴的黎族文化遺存。不久前,作為海南申報“雙世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與自然遺產(chǎn))核心文化載體之一,這16間茅草屋的修繕工作全部完成。
從瀕臨消逝到重新煥發(fā)光彩,金字形茅草屋聚落“重生”的背后,有一段保護與傳承的故事。
搶救修繕
守護民族文化記憶
近日,走進洪水村黎族傳統(tǒng)聚落,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看到,一座座形如“金”字、以茅草覆頂?shù)睦枳鍌鹘y(tǒng)民居靜靜佇立。
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xiāng)洪水村修繕后的茅草屋。昌江融媒體中心供圖
“以前最多的時候有幾十間茅草屋!闭驹谝研蘅樛瓿傻拿┎菸萸,洪水村駐村第一書記顏躍維回憶道,“后來很多不同程度受損,差點全被拆除,在探險學會和昌江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最終其中一部分被保存下來”。
顏躍維所說的“探險學會”是中國探險學會。多年來,該學會致力于探索和研究中國偏遠地區(qū),保護和記錄面臨消亡的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
“我對王下鄉(xiāng)洪水村有很深的感情!5月19日,中國探險學會創(chuàng)辦人暨會長黃效文接受采訪時向記者分享了自己與黎鄉(xiāng)結(jié)緣的故事。從1984年起,黃效文多次帶隊前往王下鄉(xiāng)考察黎族文化,4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昌江、樂東、白沙等市縣,在保護海南黎族文化遺產(chǎn)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2007年3月,中國探險學會成員重返洪水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聚落內(nèi)大批茅草屋因年久失修破敗,瀕臨被拆除。學會將這一情況反映給昌江縣政府,昌江有關部門隨即啟動保護機制,重新評估建筑價值。殘存的16間茅草屋得以保留,為后續(xù)系統(tǒng)性修繕奠定了基礎。
“我不想看到洪水村失去這些文化記憶。”現(xiàn)年75歲的黃效文仍在從事文物保護相關工作。日前,他代表中國探險學會向昌江捐贈了一批記錄20世紀80年代至今王下鄉(xiāng)的黎族建筑、民俗風情及傳統(tǒng)技藝的影像資料,為后續(xù)修復行動提供參考。
2025年2月,洪水村金字形茅草屋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動工。這一工程實施的背后,同樣是多方協(xié)作——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指導下,昌江設立黎族傳統(tǒng)聚落“申遺”專班,邀請北京清華同衡專家組為茅草屋的“復原”提供科學指導,并通過科學分析材料、采集村民口述史等方式,盡最大努力還原金字形茅草屋的建筑風格和工藝細節(jié)。
航拍洪水村的茅草屋。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元才 攝
修舊如舊
村中老匠人挑大梁
“立柱要用青梅格,橫梁得選鐵木,才不容易被蟲蛀,這些都是老一輩教的手藝。”日前,在茅草屋修繕現(xiàn)場,洪水村村干部林澤城與其他村民光腳踩在紅土中,用鐵鏟不停地攪拌!皦緣Φ募t土和成泥后還要摻入稻草,才能增強黏合性,只用泥掛不住!彼f。
這位黎族漢子,自18歲起跟隨父輩學習建造茅草屋,早已熟練掌握建造技巧!巴跸锣l(xiāng)地理位置偏僻,小時候村里條件差,村民只能自己動手建茅草屋!绷譂沙遣亮瞬梁拐f。
“傳統(tǒng)金字形茅草屋的每個角落、每個部位的用途,我都知道。”林澤城表示,修繕沿用傳統(tǒng)工藝,哪里放木條,籬笆墻怎么綁,都有講究,“屋頂上搭橫條要間隔5厘米,間隔太寬的話,茅草潮濕變重就會脫落”。
茅草屋內(nèi)的老物件。昌江融媒體中心供圖
林澤城告訴記者,為了完成此次修繕,村里召集30位村民參加營造技藝培訓,其中20人后來直接參與修繕。村民們憑借自己的原始記憶和精湛工藝,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一步步“復原”茅草屋。用他們的話說,“只有我們才知道自己住過的房子長什么樣”。
村里的老匠人重拾技藝,一絲不茍地施工,讓往日的家園風貌重現(xiàn)眼前!昂芏啻迕駚砜春罂湮覀儯f這才是以前住的老屋。”林澤城驕傲地說。
“還好這16間被保存下來了,如果全部消失就太可惜了!笨粗饾u“復原”的茅草屋,林澤城表示,日后要將這門老手藝傳給年輕人,“只要年輕人想學,我們愿意教”。
這批文物茅草屋修繕完成后,洪水村將啟動系統(tǒng)性保護計劃。針對茅草屋頂易受潮腐爛的難題,該村將采用“以用代養(yǎng)”的方法,不定期組織村民到屋內(nèi)生火做飯,借熱氣驅(qū)潮防腐。此外,將在茅草屋群所在的傳統(tǒng)聚落啟動實施環(huán)境整治工程(一期)項目,重點修復聚落周圍環(huán)境,同時升級茅草屋的消防設備,增強防火功能。
活態(tài)利用
文旅激發(fā)鄉(xiāng)村活力
在洪水村黎族傳統(tǒng)聚落,錦繡時光館、黎族時光館、四季館等多間展館錯落隱現(xiàn)于茅草屋之間,它們將實物與數(shù)字化展陳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講述黎鄉(xiāng)文化故事。
“對這些茅草屋進行活態(tài)利用也是我們下一步的計劃。”顏躍維介紹,除了通過展館展示黎族文化,讓游客閱覽洪水村的歷史脈絡,他們還將邀請村民常駐,在修繕后的茅草屋前演示織錦、釀酒、舂米等傳統(tǒng)技藝,讓游客圍觀欣賞、上手體驗。
在文旅融合方面,洪水村已“先行一步”。2021年,“黎奢·時光里”民宿項目落地,有關方面在破損的茅草屋舊址上改建出十余間特色客房。步入客房,黎錦紋樣的刺繡枕被與原木家具相映成趣,復古燈具投下暖黃光暈;房外的庭院中,竹編魚簍、犁田釘耙等傳統(tǒng)農(nóng)具有序陳列。從建筑外形到陳設細節(jié),民宿將黎族生產(chǎn)工具、生活美學融入空間設計,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黎族文化肌理。
游客到洪水村度假。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元才 攝
夜晚的“黎奢·時光里”更具韻味。每當夜幕降臨,民宿利用聲光電技術將茅草屋外墻變成“幕布”,通過實物陳列、動態(tài)展示等多種手法,再現(xiàn)早年黎族村落生活場景,讓游客“穿越式”體驗。民宿運營總監(jiān)南華峰介紹,他們還會安排管家?guī)е腿梭w驗下田插秧、溪中摸螺等農(nóng)事,或跟著黎族百姓學織錦、跳竹竿舞。為了優(yōu)化游覽線路,南華峰經(jīng)常利用空閑時間去周邊山林溪谷中徒步,“只有自己走過山間的每一條小道,才能給游客推薦更地道的玩法”。
記者了解到,王下鄉(xiāng)正在同步推進農(nóng)村綜合改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及旅游基礎設施提升等,涵蓋皇帝洞文化保護利用、雨林自然研學基地、霸王嶺驛站、十里畫廊雨林驛站等20多個項目的建設和改造,預計今年下半年全部竣工。屆時,王下鄉(xiāng)的歷史遺址、多彩雨林、喀斯特地貌景觀等旅游資源將被進一步激活,洪水村黎族金字形茅草屋聚落將迎來更多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