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枪臉。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琛 攝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君窮
城市,見證時間的流逝與社會的變遷。
河流交匯處的城市,歷史上的影像是聯(lián)通各地的舟楫,是走南闖北的販夫走卒;良好港灣旁的城市,它的傳記中總少不了那些向海求生的傳奇故事。
“郡縣治,天下安”,是“中國之治”的古老智慧,從古至今,縣也一直是最穩(wěn)定、最具生命力的政區(qū)層級。想要通過城市去探尋一個地方的發(fā)展變遷,古縣治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從漢代中原王朝在海南島上建郡設縣,到如今崖州故城、定安故城等古城在自貿港建設的背景下煥發(fā)新活力,瓊州古縣治的興衰變遷史,便是一部濃縮的海南發(fā)展史。
古縣治千年沿革圖譜
瓊州古縣治,究竟可以“古”到什么時候?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定南越國叛亂,次年在海南島設立珠崖、儋耳二郡,開啟了中央政權對海南的直接統(tǒng)治。在史志中,海南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有了城池。
明正德《瓊臺志》援引西漢《茂陵書》稱,珠崖、儋耳領五縣,包括“玳瑁、紫貝、茍中、至來、九龍”,又援引西漢《賈捐之傳》的說法稱,當時海南不止五縣,二郡“合十六縣”。根據(jù)《漢書·元帝紀》、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等史料記載,除上述五縣,海南島的漢縣還有瞫都縣、臨振縣、儋耳縣、山南縣、樂羅縣。
無論是五縣還是十六縣,這些古縣具體的城址位置,甚至一部分縣名都很難準確考證了。據(jù)《海南省志·建制志》介紹,瞫都縣、玳瑁縣約在今?谑协偵絽^(qū),紫貝縣約轄今文昌、瓊海、萬寧三市,茍中縣約轄今澄邁縣,臨振縣約轄今三亞市,山南縣約轄今陵水境,樂羅縣約轄今樂東境。
此外,儋耳郡下轄儋耳縣治所約位于今儋州市三都辦事處轄區(qū)的舊州坡,至來縣約轄今昌江境,九龍縣約轄今東方境。
據(jù)學者考證,“二郡”及其下轄諸縣的治所應是海南最早的一批鎮(zhèn)墟,這些鎮(zhèn)墟對海南城鎮(zhèn)發(fā)展格局影響深遠。
經(jīng)過“棄置珠崖”的數(shù)百年后,至隋唐時期,海南的縣治規(guī)模比過去更大,人口比過去更多,位置更深入海南島腹地。
如今的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zhèn)白沙河畔,土質松軟的沖積平原孕育出甜蜜產業(yè)——每年大量的蜜瓜從這里銷往全國各地。早在1400多年前,這里曾誕生過一座古城——延德縣治。
清光緒《崖州志》記載:“延德廢縣以延德水名,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白沙鋪西南黎白港,隋置。”從隋唐至宋元,延德古邑曾有過400余年的璀璨光陰,一度為瓊島西南的區(qū)域中心城鎮(zhèn)。
進入宋代,貶官和大量中原百姓遷至海南島,對海南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海南的縣治也有了新發(fā)展,城址相對固定,人口更加稠密,形制趨于成熟。
宋元豐年間,朝廷在海南島設“一州三軍十縣兩鎮(zhèn)”,其中所設縣包括瓊山、澄邁、文昌、臨高、樂會、萬寧、陵水、宜倫、昌化、感恩,部分縣名沿用至今,大部分古縣治仍是當?shù)氐闹匾擎?zhèn)。
明清時期,海南人文鼎盛,今天我們在海南島上所能看到的城墻遺址,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修筑的。明清海南島的縣治,規(guī)制更為完整,功能更加完善,學宮、書院等大量建設。這一情形既反映出當時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也反過來促進了海南文化的發(fā)展。
明清時期的海南島,丘濬、海瑞、鐘芳等名家輩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誕生于縣治或周邊的村莊中。
三亞崖城學宮。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擇址背后的多重考量
如今,三亞市寧遠河下游,一座嶄新的科技新城正在崛起,在它的北面,坐落著有“兩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之所”之稱的崖州故城。
宋朝以來,州、軍、縣治所均設在此處,民國時期崖縣治所也在這里,它曾長期是瓊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為什么會是這里?分析崖州故城的地理區(qū)位,我們可以一窺歷史上瓊州古縣治選址的考量因素。
古時候,海南島地處邊陲,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力量難以深入全島腹地,同時面臨來自海上的威脅。于是,軍事安全成為古縣治選址的一個重要因素。
再看崖州故城,向南瞧,城外有遼闊的寧遠河,朝北看,古時這里有發(fā)源于潘家?guī)X的后河,均可為天然屏障。同時,城東有象母嶺拱衛(wèi),西邊如今雖是一片平坦的土地,但在唐宋時,這里緊鄰大海,大疍港、保平港都在附近。如此形勝,在軍事上形成了易守難攻之勢。
在古代,海南不少城鎮(zhèn)包括縣治,本身就是由軍事組織駐地發(fā)展而來。作為軍事組織駐地,自然要易守難攻,方便獲取給養(yǎng)。
如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廷在今陵水黎族自治縣椰林鎮(zhèn)一帶修建了用于駐軍的南山所城,該所城開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上面各建有城樓。到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朝廷把陵水縣縣署遷到南山所城,于是南山所城便成了縣治所。
如果再仔細觀察崖州故城的區(qū)位,可以看出選址考量的一個關鍵字——水,其城址近河、近港、近大海。水是生命之源,縣治靠近河流,既能保障居民生活和農業(yè)用水,又能借河流之勢拱衛(wèi)城池。
在陸路交通不便的古代,河流、港口還是對外交流與貿易的重要通道。崖州故城西側的大疍港,歷史上曾是海南島南部重要的通商口岸,唐代時這里就常有外國船舶?,稱得上是“國際港口”。
史志記載,隋煬帝在海南島設郡立縣時,“諸縣旁近或瀕臨江河海岸,水路舟渡交通便利,西部沿海地帶之諸郡縣,相互聯(lián)系多有便道往來”。
明朝初年朝廷設瓊州府統(tǒng)轄儋、萬、崖三州,下設瓊山、澄邁、臨高、定安、文昌、昌化、感恩、樂會、會同、陵水十縣。這十個縣的治所,大部分是臨水而設。
此外,一個城鎮(zhèn)的產業(yè)發(fā)展情況也會成為它被選作縣治的緣由。如瓊海市塔洋鎮(zhèn),元代時被稱為“端趙都”,歷史上這里手工業(yè)發(fā)達、門類繁多,編竹器、燒窯、制作香燭、木工等都很有傳統(tǒng),民間貿易往來頻繁,人流量較大。民國《會同縣志》記載,元至正年間朝廷辟端趙都為會同縣治,建縣署于端趙都端山。
當然,除了軍事、水文、交通和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情況,堪輿風水之說也是縣治選址的一個考量,這是我國古代城池、房屋營造的民間傳統(tǒng),無需贅言。
興衰沉浮后奏響新樂章
古時候,海南島上有些縣名出現(xiàn)后又很快湮滅,如顏盧、富云、博遼等,而有些卻能流傳至今,如陵水、臨高、澄邁等。這些古縣的治所亦是如此,有興衰沉浮,在歷史中奏響一首首命運交響曲。
古縣治的興起,大抵與時代的發(fā)展浪潮息息相關,比如大量中原居民遷入海南島,帶來了中原文化,也促進了縣邑、城鎮(zhèn)的發(fā)展。如蘇東坡在《伏波將軍廟碑》中寫道:“自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禮樂斑斑然矣!
學者閻根齊在《海南建筑發(fā)展史》一書中介紹,宋以后,海南島筑城日漸增多,到明代達到高潮,各州縣治所先后修建城墻,使城址固定化,徹底改變過去有治無城的狀況。以明代為例,如今的海口府城地區(qū),既是明代瓊州府城址所在,也是瓊山縣治所所在。修成于明代的府城古城池,城墻長4285米,寬6米,高8.3米。明代時城中廟宇鱗次櫛比,亭臺樓閣星羅棋布。
樂會古城,位于萬泉河出?诟浇男u上,即今瓊海市博鰲鎮(zhèn)樂城村所在地。樂會縣始設于唐代,縣治初在泗村都黎黑村(今瓊海市煙塘墟),后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遷至樂城島。樂城草創(chuàng)之初,設施簡陋,到了明隆慶六年(1572年),縣柵廬舍被?芊贇В谑情_始筑城御寇。據(jù)記載,明代修繕后的樂會縣城內,除了縣署和安樂書院,還有城隍廟、關帝廟、先農祠、武帝廟等諸多建筑。
今天,當我們去探尋這些古縣治,有些仿佛是保存良好的古籍,每一頁都記載著昔日的輝煌和榮光;有些則如字跡漫漶的書頁,翻閱時不禁有一種落寞之感。
昌化故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永樂九年(1411年)建成時,有四座城門,四周有護城河,一派生機盎然的情景。但后來因靠近海邊,常有海盜襲擾,加上城池屢遭臺風襲擊而殘破不堪,又經(jīng)日寇占據(jù)將西門和北門封閉,最終縣城遷往別處。曾經(jīng)頗為繁榮的昌化故城如今只剩下峻靈明王廟、治平寺碑等遺跡。
明清時期,海南島人口增多,貿易進一步發(fā)展,有些墟市逐步發(fā)展成為小城鎮(zhèn),如今天的瓊海市嘉積鎮(zhèn)、澄邁縣金江鎮(zhèn)、儋州市那大鎮(zhèn)等。在這些新勢力的沖擊下,部分古縣治“讓位”于新興城鎮(zhèn),逐漸走向沒落。
進入21世紀以來,海南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的保護與管理,文化旅游方興未艾。時代發(fā)展浪潮再次喚醒了這些沉睡了數(shù)十年甚至數(shù)百年的古縣治。
在瓊西,儋耳縣治所故地正在講述儋洋一體化和打造海南自貿港“樣板間”的故事;在瓊北,海口啟動實施府城傳統(tǒng)建筑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提升項目,擦亮古城名片。
向東瞧,古樂會縣治所在地樂城村曾一度默默無聞,如今,博鰲樂城國際醫(yī)療旅游先行區(qū)讓“樂城”再次為人們所熟知;朝南看,崖州故城已成為熱門旅游打卡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qū)正崛起為自貿港科創(chuàng)高地。
瓊州古縣治,經(jīng)歷興衰沉浮后,又有新故事說與后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