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正文
分享到:
中國收到椰棗苗“大禮包” 將在海南云南福建等地開展試種
2024年12月08日 17:00 來源:中新網海南

12月7日,中國熱科院椰子所展示幾種椰棗果實。記者 王曉斌 攝

  中新網海南新聞12月8日電(王曉斌 陳英清)12月7日,阿聯酋向中國贈送的第二批23500株椰棗苗在海南完成交接后,其中一部分定植在位于海南文昌的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椰子研究所(下稱“中國熱科院椰子所”)國家熱帶棕櫚種質資源圃(椰棗隔離檢疫圃)。中國熱科院專家介紹,這批象征兩國友誼的椰棗苗將陸續(xù)推廣至海南、云南、福建等省份的熱區(qū)試種。

  椰棗是阿聯酋的重要傳統(tǒng)產業(yè),阿聯酋向中國捐贈10萬株椰棗樹苗的倡議是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2021年12月,第一批1500株椰棗苗在海南文昌交接并定植移栽,開展試驗性種植,經過三年的科學管理和精心培育,成活率高達92.87%,部分樹苗已經開花結果。

12月7日,海南文昌,中國、阿聯酋兩國代表種下椰棗樹苗。記者 王曉斌 攝

  椰棗被譽為“沙漠中的面包”,其價值遠不止于食用。中國熱科院椰子所椰棗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寧表示,椰棗的用途廣泛:果實可食用,葉片纖維可用于造紙,樹干可制作家具,甚至可將腐爛的次品果實和葉片按比例混合,制成青貯飼料。

  張寧說,第一批獲贈椰棗樹種植的成功,為團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增強了各方對第二批種植計劃的信心。“我們通過建立氣候模型,對國內各地的氣候條件進行了詳細分析,確定了椰棗最適宜、次適宜等種植區(qū)域,為椰棗在中國的推廣提供了科學依據!

  椰棗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可以生長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具備耐干旱、耐低溫、耐高溫、耐鹽堿等特性,特別適合在干熱河谷等環(huán)境下生長。中國擁有廣闊的干熱河谷地區(qū),其中一些地帶水資源匱乏,植被稀疏。椰棗的引種有望改善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12月7日,中國熱科院椰子所展示幾種椰棗果實。記者 王曉斌 攝

  張寧透露,團隊將以第二批椰棗苗的接收為起點,積極推動椰棗在海南、云南、福建等地的多點播種,“如果椰棗能在這些地區(qū)成功開花結果,我們將對其果實性狀進行改良,培育出高品質的椰棗品種。如果某個品種不適合在當地開花結果,我們將發(fā)掘其他功能價值,比如將樹形優(yōu)美的品種作為景觀樹,將抗逆性強的品種納入生態(tài)修復品類。”

  張寧表示,中國專家團隊將與阿聯酋的椰棗專家深入合作,共同攻克椰棗種苗繁育、病蟲害防治、采后保鮮等關鍵技術。通過引進優(yōu)質種質資源、開展聯合科研、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等方式,提升中阿雙方的椰棗研究水平,助力全球椰棗產業(yè)發(fā)展。(完)




編輯:王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