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藝術傳承者講述“非遺”保護與傳承故事
2021年11月27日 15:1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烏魯木齊11月27日電 (記者 戚亞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新聞發(fā)布會26日在此間舉行,多個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藝術傳承者,通過視頻講述真實生動的新疆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故事。

  近年來,美西方反華勢力大肆炒作“文化滅絕”等謬論,瘋狂抹黑新疆,攻擊詆毀中國政府的治疆政策。新聞發(fā)布會主持人海拉提對此稱,事實上,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新疆積極搜集、保護、搶救了一批古籍,如翻譯出版了瀕于失傳的《福樂智慧》,整理出版了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等多種民間口頭文學作品。

  同時,依托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哈薩克氈繡和布繡項目,設立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熬S吾爾族木卡姆藝術”“瑪納斯”“維吾爾族麥西熱甫”等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家住和田地區(qū)洛浦縣、今年已83歲的麥麥提敏·圖爾蓀,現(xiàn)在每天還會彈唱幾曲。老人年輕時很喜歡音樂,精通熱瓦普、納格拉鼓、嗩吶等樂器。假日里,其大女兒一家回來,外孫敲響納格拉鼓,孫女跳起歡快的舞蹈,儼然一場家庭音樂會。

  光其克·哈西巴特是塔城地區(qū)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烏蘭牧騎隊的隊長,他們隊有四十名演職人員,每年都有幾百場演出,樂隊中有傳統(tǒng)樂器馬頭琴、圖瓦鼓、托布秀爾等!艾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我們的民族音樂!

  艾麥爾尼亞孜·熱杰普是和田地區(qū)洛浦縣多魯鄉(xiāng)的樂器匠人,一生都在和樂器打交道,制作出許多精美的樂器。休息時,艾麥爾尼亞孜·熱杰普喜歡彈奏熱瓦普。他說,從那幾根弦里跳出來的音樂讓他的生活充滿快樂。

  庫姆孜是柯爾克孜族的傳統(tǒng)樂器,歷史悠久、琴聲優(yōu)美。阿克陶縣居民麥麥提居馬·托合提是一名樂器手藝人,制作庫姆孜已50多年。他把制作手藝教給兒子,還收了四個徒弟。

  音樂藝人中希家住阿勒泰地區(qū)布爾津縣禾木鄉(xiāng),其父親是蒙古族樂器楚吾爾傳承人。在父親的熏陶下,中希從小愛上音樂,現(xiàn)和朋友組建了樂隊。

  伊寧市居民麥麥提庫爾班·肉孜從小耳濡目染,看父親制作精美的馬鞍。如今,他繼承父親的手藝,開辦一家馬鞍制作廠,吸納周邊多名民眾就業(yè),每人每月工資5000多元(人民幣)!艾F(xiàn)在馬鞍不僅是騎馬工具,還成了工藝品,很多來伊寧旅游的人都非常感興趣!

  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zhèn)加依村有“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的稱號,樂器制作歷史已有數(shù)百年,村里近50%的村民都從事民族樂器制作。穆凱代斯·巴拉提是加依村的一名解說員,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游客,請她幫忙挑選樂器。

  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新疆各級政府共公布4640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現(xiàn)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4項,認定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81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12人,17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目錄。(完)

編輯:凌楠